項燕的謀劃,在今人看來不失為一道挽救楚國的良方,然而在當時人眼中,項燕的計策實在是太過大膽。
如此大片的地域,定然能夠滿足齊國的胃口。君不見當年楚懷王為了張儀口中虛幻的六百里土地,便可以斷絕與齊國盟約。
然而楚王負芻更清楚的明白,一旦自己這么做了,光是朝堂上的口水便可以將自己噴死。
景騏看完密信也不禁為項燕的大膽而震驚,雖然景騏一向行事果決,然而項燕這兩次的計策都有些超出了景騏的承受能力。
第一次是建議把所有的封君族主一網打盡,這一次更好直接建議割讓大片的領土,去換取齊國的支持。
雖然景騏明白項燕這兩次的計策都對楚國有利,甚至可以說是一旦功成,利在千秋,然而作為楚王在國都之中最信任的人,此時無論如何他也不敢應承。
一旦有變,他景騏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老臣以為,大將軍之策太過冒險,以楚國如今之境還是穩妥為上。”
景騏思之又思,緩緩的出口說道。
“大司馬此言何解?”楚王負芻疑惑的問道。
“臣以為,穩妥起見不若兵分兩路,可派大將軍領軍二十萬回軍御齊,雖人數相當然以大將軍之能,必可戰而勝之。
平輿前線,秦人近一年來不過時時騷擾而已,我軍可擇一老成之將御之,固守不出。雖僅余四十余萬眾不及秦,然應可當之。”
景騏一五一十的說出了自己兵分兩路御敵的想法。
在他看來,雖然分兵之后,防御秦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落于下風,然而只是防守,不主動出擊的話應該足夠。
“若為老成之將,當大司馬莫屬,將軍雖老,可為國再盡力否?”聽完景騏地敘述,一直緊鎖著眉頭的楚王負芻終于舒展開來,笑著回道。
很顯然,相對于項燕的冒險之舉,楚王負芻更傾向于景騏相對較為保守的意見。
而景騏雖然沒有拿的出門來的戰績,但領軍打仗一直也以中規中矩而著稱,如果單單只是防守在楚王心中景騏應是足以勝任。
“蒙大王不棄,然騏于秦軍未有之相交,恐負大王所托。”面對負芻要其領兵的提議,景騏自忖未與秦軍打過交道,擔心不能勝任,不過略一思索又繼續說道:
“若論老成之將,單是壽春城中便有二人遠勝于吾,此二人出,必可當秦軍。”
“大司馬指的是?”負芻疑問道。
如今楚國,若有將可當秦軍,當項燕莫屬,除此之外負芻實在想不出還有其他人有這個能力。
“王上難道忘了,趙之名將廉頗此時亦在壽春?”景騏回道。
廉頗在趙悼襄王繼位之時因為郭開的讒言離趙奔魏,后被楚國暗中迎往壽春,任為將軍。
不過廉頗年事已高,楚國將廉頗迎來只是為了廉頗昔日的威名,在壽春不過是多與美宅奴仆,好好的供了起來,并未讓其領兵出征。
“廉頗難道還在人世?”負芻一臉狐疑的問道。
聽到負芻的話語,景騏也是一臉的黑線,“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事情發生之后,剛剛即位的楚幽王便派人暗中將廉頗從魏國迎到了楚國,然后當做吉祥物供起來了,自此再未重用,距今已逾十余載。
當年的事件負芻雖然知曉,然而這十幾年未曾聽聞廉頗的消息,負芻還以為廉頗這尊大神早已不在人世。
“老將軍身體依然健朗,不過年以八十有五。”景騏老老實實的回答道。
聽完景騏的回答回答,原本興致勃勃的楚王負芻,立馬蔫了下來。
“廉頗雖勇,然實老邁,孤恐之老將軍精力不濟,國之大事實不敢相托。”
雖然廉頗的事跡,楚王負芻知之甚詳,這可是當年縱橫沙場,讓白起都束手無策的主,然而讓一個已經八十五歲的老人,去擔此大任,楚王負芻實在不敢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