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匈奴的弓箭下,第一波便有近百的秦軍中箭,在秦軍的皮甲下,大多數雖然受傷但是并沒有立時死去,只有十數人因為被射在了致命之處,而翻身落馬。
而匈奴這邊原本就缺乏防護的匈奴騎兵面對秦軍的長矛那可是沒有絲毫的抵抗能力。
僅僅是這一波,便有大半的匈奴騎兵被從戰馬掀下。
站在最前方的千夫長黑皮,由于占的位置比較招搖的原因被秦軍特殊照顧,此刻早已經連人帶馬被插在了地上。
單單一個胸膛便插著四支長矛,腦袋上還有一支。
死的不能再死了。
由于亥顏的隱瞞,匈奴人對秦軍的這一戰術,沒有一點的準備。
這些匈奴人哪見過這等的場景。
僅僅是一波射擊便便帶走了自己這方一半的勇士。
這已經不是勢均力敵的戰爭了,更像是一眾單方面的屠殺。
而此時這些活著的匈奴騎兵甚至還保留著方才射箭的姿勢,面對秦軍的戰術,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莫說千夫長黑皮已經死透了,就是黑皮沒死恐怕一時間也想不出正確的應對方式。
“劍出……殺……”
匈奴人愣了神,然而秦軍的指揮可沒有愣神,而是嚴格的執行了子嬰的作戰計劃。
在靠近匈奴騎兵之后,拔出長劍向著匈奴人殺去。
雖然匈奴人此刻也配有一些長劍等的兵刃,然而受限于冶煉技術,匈奴人的長兵刃并不普及,而且質量也有些感人。
士氣高昂的秦軍沖進了失去了指揮的匈奴人隊伍中,立時高下立辨。
哪怕是一些手持常長劍的匈奴人,由于沒有馬鐙的借力,在比拼時也不是秦軍的對手。
更不用說那些只有防身的彎刀的人了。
一千多剽悍的秦軍沖進了還剩幾百人的隊伍中,沒多長時間戰爭便已經結束。
戰斗中秦軍再次折損……兩人,傷數人。
由此此戰的最終結果也出來的了,秦軍亡二十人,傷七十有六。
匈奴一千騎兵……全滅。
這一戰果不僅出乎了子嬰而預料,更是出乎了那數百王庭幸存者的想象。
第一次的時候亥顏那八百騎兵,因為是被秦軍引誘到山麓所殲滅的。
在亥顏閉口不提的前提下,所有的匈奴人都不知道秦人騎兵的戰力幾何。
然而這一次兩軍對決的地點距離他們并不遙遠,可以說就近在咫尺。
在他們的思想中,哪怕這支秦軍再強悍在一千匈奴勇士的護衛下,撐到大部隊回援絕對不是問題。
然而就在他們的眼前,被他們視作守護的一千匈奴騎兵,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成了一地的尸體。
“秦軍的戰力竟然如此的強悍!”
這不由得讓這些匈奴人不寒而栗。
就在這時,打掃完戰場的秦軍已經重新回到了王庭邊緣,這個剛剛搭起幾個帳篷的臨時駐地。
這一次不用秦軍動手,幸存的數百匈奴人已經非常自覺地聚集到了一起。
等待著秦軍的處置。
在茫茫草原上,一群老弱婦孺面對秦軍根本沒有一點的反抗之力。
順從也許有一絲生機,逆反唯有死路一條。
親眼見得這些秦人殘殺兩萬同族的這些匈奴人可不認為這些秦人是良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