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秦漢還是盛唐,哪怕在明初,越南北部的這塊區域都是華夏之地,可是后來……子嬰想到便心痛啊。
作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領土,若是在自己手上丟了(嗯,沒弄過來就叫丟),子嬰絕對不會饒恕自己。
而且子嬰計劃,等打下來之后一定要大力的從中原地域往這里移民,把這塊地方看牢了。
“秦王,臣請立即派人前去探查各個路徑,待得路徑探明,水渠挖成即可進軍。”任囂繼續說道。
雖然有地圖,然而這些路線上究竟是什么狀態,還是需要派探子去探查一番的。
“這個不用了,向導我已經找好了,都是去過多次的人。”子嬰繼而說道:“傳令長沙、廬江、南郡、衡山四郡著即全力征調小型樓船至此,渠成之日便是平定南越之時。”
雖然靈渠的陡門處,最窄的一個只有四五米寬,然而此刻秦軍在江水中行駛的樓船還是以小型居多,那種艨艟巨艦還是少數,小樓船的話通過應該不成問題,大不了就把漁船一起算上。
體型不夠就只能靠數量來湊了。
“諾!”
……
十幾日之后,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運河正式挖通,秦王子嬰親自命名為“靈渠”。
而子嬰從四郡征調的樓船也開始陸續的到來,然而小型的樓船能夠承載的軍士實在太少,遠遠無法滿足幾十萬大軍所需,無奈子嬰只得繼續執行b計劃andc計劃兩個補充計劃。
一是征調周邊的大小漁船暫時充用,二是充分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命令秦軍就地砍伐樹木、竹竿,在墨門諸位大師的督導下,火速打造大量的小船以及更加簡易的木排、竹排。
同時命令大多數是旱鴨子的秦軍,這些時日里輪流上船開始適應性訓練。
一轉眼日子又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能夠趕來的樓船已經差不多都到了,漁船也征調的差不多了。
放眼望去零陵城外的湘江上,大的小的各式各樣的船只幾乎把整個江面塞滿,其中最多的種類自然就是各類趕工出來的木排和竹排了。
這兩種原始的船只甚至占了一多半以上。
以至于有后世史學家戲稱子嬰這才對南越的征伐戰爭為“竹排之戰”。
若是有可能,子嬰也不想這么掉價,然而時間不等人,為了防止南越人察覺到,自己已經知道了他們的具體地點,不能一個個的去打,只能兵分多路,每一路在一條線上同時進攻多個部落。
不過對手的選擇子嬰還是有所區分的,航程較遠亦或者需要轉到其他支流逆水行舟的幾路,配備的多是樓船和少量的漁船,稍近一些的則是以漁船為主,木排為輔。
至于最近的那就只能是呵呵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