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萬人都是秦國當年征戰天下的鐵血之師。
特別是南越秦軍,更是手握著在這個時代堪比神兵的剛劍。
雖然秦軍總人數與諸侯聯軍相比依然處于下風,聯軍方面還有項羽這樣的人形兵器存在。
然而在章邯李信的帶領下,秦軍卻是把諸侯聯軍的牢牢地擋在了棘原,項羽軍未能西進函谷關。
與此同時,另一支足有五萬眾的秦軍,卻悄悄地從咸陽來到了入關的另一條通道武關,而率領著一支秦軍的竟然是三世皇帝——子嬰。
與項羽相比,在子嬰的眼中還是劉邦這個無賴的危險性更高一些。
項羽只要取得一定的成績,舍不得封賞部下的他慢慢的就會眾叛親離,而且這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也不少,正面弄不死使些計謀也好操作。
然而劉邦這無賴實在是屬于滾刀肉的,油鹽不進不說而且抗擊打能力極強,只要打不死肯定會春風吹又生,而且從諫如流只要是好的建議肯定會聽從。
思來想去子嬰還是計劃先想辦法把劉邦這個危險分子弄死比較妥當。
來到武關之后,子嬰立即派人去往南陽郡探查了下戰事的進展情況。
不得不說,因為子嬰離開南陽之時為了守住南陽郡所留下的五萬秦軍給劉邦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歷史上原本劉邦準備繞過宛城(南陽郡城)直接攻打武關,然而在張良的建議下,為了后路的安全集中全力攻打宛城,南陽郡守呂齮在劉邦的強攻之下直接帶領著南陽郡投降了劉邦。
如今和歷史上一樣,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正在猛攻宛城,然而因為城中有著子嬰留下的五萬南越秦軍的緣故,呂齮無論如何是不敢隨意投降劉邦。
而且因為如今宛城防守力量強大,劉邦在宛城已經搶攻了數日沒有絲毫的進展。
而子嬰的計劃便是引誘劉邦按照他原先的想法繞過宛城,直攻進攻武關。
有“秦關百二(以二敵百)”之稱的武關,在大軍的防守下,劉邦恐怕就是人數再多幾倍也難以攻破,而且武關之前的山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最窄處如吊橋嶺甚至“上山一道,不容并騎”。
在如此窄的山路上,前面被武關擋住后面再有追兵在狹窄處一堵,那酸爽……
宛城城外,一連數日的強攻令劉邦所屬損失慘重,然而宛城卻依然固若金湯,按這個程度下去若是城內糧草充足,撐上一年半載的不是難事。
雖然攻下宛城可能會耽擱進入關中的時間,然而與后路被抄相比,張良還是極力勸誡劉邦先下宛城,再攻武關。
畢竟宛城力量越強,被抄后路的話后果就越嚴重。
然而就在此時,一條來自關中的情報準確說是盟書,由兩名穿著普通百姓衣物的秦軍士卒由關中帶來。
眾所周知因為關中地理特性,關中地區相較中原地區相對封閉,與外界的溝通渠道基本上就是通過武關、函谷關、蕭關、大散關這“秦之四塞”來進行。
舍此之外基本上全部都是山高林密的山嶺,常人根本難以通行。
所以說如今關中是何形式,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是一無所知。
而這兩人便自稱是從這荒無人煙的山嶺中穿越過來的,出發時尚是一隊十人,然而其余的人要不葬身在了山中猛獸之口,要不已經墜落懸崖摔了個粉身碎骨。
而這份盟書的來源赫然是秦庭的掌權者——趙高。
子嬰此刻所說的話語正是后人對項羽的評價,歷史上項羽雖然能夠與士卒將領們共苦,然而卻不能與之同甘,導致后期各路諸侯紛紛背叛項羽而歸順到了劉邦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