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時一至,童役在外報更。
謝據斜靠書桉,緩解腳麻,問“女郎可知一夜為何分為五更”
王葛還真知道原由,回道“更,本義為更改,衍義為輪換、相繼、經歷。五更,也叫五夜、五鼓,均以五為節。天一元始,正月建寅,自寅至午,午至傍晚,傍晚至寅,無論冬、夏,它們中間經歷的時長,盈不過六,縮不至四,常在五節之間。所以,五更也寓意著人生經歷。”
“五更,也叫五鼓。女郎既知這些,看來縣令大人已經告訴你準匠師考的規則了。”
王葛笑容僵了一下,解釋“縣令大人只允我五月時,入準匠師考,沒透露規則。我知道五更、五鼓,是村里一個讀書很好的郎君教的。”是桓真教虎頭時,她旁聽記住的。
再者,五更、五鼓的,跟“準匠師”考試有何牽扯
“縣令大人很謹慎,按道理,是不該透露規則。不過各世家都有匠工去比試,每年僅這南山館墅,至少也得上百匠工。年復一年,為了爭那五十個準匠師數,怎可能不走漏消息”
王葛沉思縣令大人讓她制的直尺、矩、規,一定跟考試內容有關。
謝據誤會了她的沉思,寬慰道“女郎勿憂,我現就將我所知的,盡告訴你。”
準匠師考,絕不是各縣官員為下一步“匠師大比”而自行舉辦的選拔比試。此試,各縣、包括郡治所的縣邑,規則都幾乎一致。
謝據哪會無端提問“五更”其實是暗示考試過程中的“五鼓”揚名鼓、不如鼓、計時鼓、鄉名鼓,撥浪鼓。
考生全部進入考場后,計時鼓先響。每刻,槌一聲鼓。此鼓架在每個考試區域的四角,對考生起催促、干擾之用。
第一個考項巨型直尺劃線。直尺的材料或為竹、或為木,長度一丈有余。注意,只劃“尺距”不得標記“分、寸”線段考生可自選一端為,每隔一尺之距,用刻刀劃一豎線。刻至另一端不足“一尺之距”為結束。
標記完,由匠吏用標準模具測量,通過后,由鼓吏敲揚名鼓。而后考生進入第二區域,若被淘汰則自行離場,在離場通道敲不如鼓,比匠工考試要好的是,淘汰者只需自喊“技不如人”,不需要報籍貫、姓名。
第二考項巨型矩尺劃線。矩尺材料為木。以直角的相接處為,長端方向,一丈有余,只劃“寸距”,不得標記“分、尺”線段;短端方向,半丈有余,只劃“分距”,不得標記“寸、尺”線段。同樣,全部的劃線,都以最末尾不足“分之距、寸之距”為結束。
第三考項制“書觚”。前兩項,王葛已經覺得很難了,待虎子講完第三項,她簡直頭皮發麻。郭夫子講過,每面皆可寫字的木簡,謂為“觚、書觚”。王葛將此物理解為多棱形木棍。
匠吏依次給考生木規,只許觀察、不許觸碰,再根據的“最少三棱、最多八棱”的觚料,修正符合木規角度的棱角。觀察、修正觚料的總時長,按棱角多少,分別為一刻鐘至兩刻鐘。
制觚過程,單獨計時。鼓吏從匠吏宣布開始時,就要在考生旁邊搖撥浪鼓,干擾考生。撥浪鼓停,考生停止制器。
而這些,只是準匠師考試的開場。通俗講,就是大淘汰,淘汰掉所有對規矩、分寸不嚴謹的考生。
第四考項考生迅速進入制模區域,挑選模具。所以前三項進行的越快,第四項越有利。此項跟匠工考的規則一樣,屬于檢驗考生對規矩、尺寸的整體把握能力。
第五考項考生進入器具區域,此處有生活中所用、或少見的各類器具。考生可按自身能力,選擇器具,改進其作用。每類器具前都會豎立木牌,寫明器具名稱、用途、改進的最低標準。如果考生不識字,可通過敲“鄉名鼓”的方式,求助匠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