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時辰后,巡吏終于發話“諸考生先依次進器物棚,按地面白灰所畫的行囊編號找自己制作區,不識字者,敲鄉名鼓由巡吏引導。”
草編器物棚前的巡吏喊名“考生韓木”
此考生進去沒多會就自敲了鄉名鼓“踱衣縣西閭里,韓木不識字。”
“考生王孝。”
王葛聽到“王”激動了一下,對方是個年近不惑的郎君。也敲了鄉名鼓,是荷舫鄉人。
第三個考生又是縣邑籍。
怎么都敲了鄉名鼓王葛正疑慮時,該她進了。
之前三名考生并未先入各自制作區,而是一字排開,站在鄉名鼓一側。
眾巡吏在另一側,講述規則“從西至東、再折回此處,每個框線不準停留,然后告知我屬于你的制作區是哪個認不出,敲鄉名鼓即可。若指錯,淘汰。考生可明白”
王葛立即道“明白。”二十個制作區全呈方形,用白灰灑在地面隔出。一共兩排,一排十個。巡吏之意是只準她走一個來回、不得停下腳步思考的意思。
每個制作區內的材料都用粗布蒙著,王葛無法根據先前制的器物確定自己的制作區,只能憑借方框前的白灰編號識別。
她的行囊編號是“瓿、二十五、二”,最復雜的“瓿”字反而最易識別,但接來的數字,她根本不敢試著去確認。它們也是篆文嗎還是契文好幾個都是兩頭尖、中間粗,外形跟個豎梭子似的,也是文字它代表“一”嗎
不行,她不敢確認,又因為得不停往前走,一個個白灰數字在她腦中存留、出現新的,越來越湖涂了。
那個“x”她倒是知道,是指“五”,是商朝時期的假借字。
壞了,都走到最后了,她才總結出那個長的有倆角的字應該是古文“二”
冬可她不敢賭,槌鼓大喊“瓿知鄉王葛不識字。”唉,臉皮再厚也覺出丟人哩。
巡吏“王葛,第二排、東三。”
“是。”當真后怕因為跟她猜的不一樣,她猜的是第一排的東四框。她站到鄉名鼓旁,下個考生進來了。
二十人,無一例外,全敲了鄉名鼓。
棚外已無考生。
考官分別進入各器物棚,說道“知道為何讓你等辨別各類古文字么因為若不識古文字,就無法甄別古物,到時你們就得厚顏求教讀書人,且旁人說的是對、是錯,你們腦子空空,根本不曉得對錯我等匠人的地位,為何一年年被朝廷看重不致文武百官輕視正是因為種種文字起源,盡存檔于將作監讀書人想閱古文字,需通過將作監我等后起之輩,必須將所有古文字牢牢記住,一代代傳承下去發現一個古文字、就得記住一個必須記住
我等匠人,一輩輩傳承的,不止是匠技,還有文字
你等可明白”
“明白
”王葛被考官一番話激勵的熱血澎湃,抻著脖筋隨眾人嗷嗷喊。
“連喊三遍
”考官振臂命令。
“明白、明白、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