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只好琢磨琢磨韻腳,想著,算了,打油兩句吧,不就是讓他們笑話嘛?誰還沒被笑話過咋地?
“諸位郎君倒是好雅興!”
回頭,見是陸侍郎、兩位別駕,另一位老僧,并兩個中年僧人。
眾人趕忙行禮,一番客氣,之前作詩的話頭就不提了,程平算是躲過一劫。
老僧是本院主持,法號慧明。
慧明大師給達官顯貴當導游不是一回兩回了,當下帶著幾位官員并士子們夜游寺廟。
程平看見陸允明就有點心虛,又怕被點名作詩,所以拉著周通盡量走在后面,縮小存在感。
陸允明等正在看一面詩壁,上面是文人騷客在上面提詠的詩句,若是有名的,寺里便會使通文墨的僧人摹下來存儲,那名不見經傳的,隔一兩年,也就粉刷沒了。
現在這面墻是去年新粉過的,已經又滿了。
看著那滿墻大大小小的字,程平又開始吐槽,這莫非就是后代“到此一游”的先河?
老僧對朝中貴人頗熟悉,知道這位陸侍郎是狀元,這種時候該讓他留下墨寶,但這滿墻花貍貓的臉一樣,實在沒有下筆的地方了……
陸允明卻謙和地笑道:“看詩可比寫詩省勁多了,大師就讓我等偷這一次懶。”
一邊緩步走著,一邊看,這些詩有的寫景,有的抒情,有的雅致,有的打油,參差著看來,倒頗有意思。
突然陸允明停了腳,在一首無題詩前站住,“一百饅頭一百僧,大僧三個更無爭。小僧三人分一個,大小和尚各幾丁?”1
粗看無稽得很,再看,竟是一道算數題目。一百個和尚分一百個饅頭,大和尚每人三個,小和尚三個人分一個,問大和尚小和尚各有多少。
程平低頭偷笑,語文作業本上寫數學題,這位哥們兒,你能的!
“諸位不妨解一解,大僧有多少,小僧有多少?”陸允明笑道。
鄆州別駕也忙添風:“你們誰能解出來?我以一套筆墨當彩頭兒。”
一堆文科生面面相覷,雖說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但“數”一直都是最不受重視的……而明算的小胖子正在屋里打呼嚕呢。
一時沒了聲音,氣氛尷尬起來。
之前擠兌程平那個鄆州士子在鄆州別駕面前很是得臉,當下笑道:“齊州程郎君有才氣得很,或可一試。”
眾人都回頭,目光定在裝壁花的程平身上。
程平:“……”好在老子還曾練過,不然就被你們坑了。
程平上前,給三位官員行禮。
“能算嗎?”陸允明笑問,不自覺地透露出一點熟稔。
程平耍小聰明,先裝難:“侍郎知道,平是明經科的。”
“哦——”陸允明點頭。
“但算學也學過幾日,某愿意一試。”
“甚好!還有要一試的嗎?某亦有彩頭。”陸允明說著,解下腰上戴的玉佩來。
燈光下,那塊玉瑩潤如月。程平心道,甚好!萬一沒錢了,或當或賣,估計能吃好一陣子。
當下也有幾個對算學有點興趣的,便也湊前算起來。
這道題用方程解,實在不難,程平連筆都不用,就算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