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于鄉野,年紀不大,倒是有些見識。”皇帝笑道。
“臣的科舉條陳受他啟發不少。”
“你把他舉薦給朕,也算還了他的人情了。”
陸允明彎起眼,笑了,過了片刻,又笑道,“只是這個士子年紀小,還有些跳脫、憊懶。”
皇帝悠然地喝口茶,“聰明就好,跳脫憊懶卻是不怕的。來到這朝堂,不用三年五載,只消半年,便正襟危坐起來。”
陸允明看皇帝一眼,“圣人是嫌棄臣等無趣嗎?”
皇帝斜眼看陸允明:“誠之,你想想我們那個時候,在大長公主的梅花園子里賞花吟詩,烤肉喝酒,九郎舞劍器渾脫,你吹簫,張長齡作畫,都是怎樣的瀟灑。”皇帝嘆口氣,“可惜,如今,去的去了,還在的我們,一個個再不復少年模樣。”
皇帝搖頭笑道,“我又說喪氣話了,一會兒一塊用膳,朕自罰三杯,何如?”
陸允明笑道:“圣人還是這樣豪氣。”
第二日,朝中果然因為陸允明的科舉改良提案針鋒相對了起來。
陸允明主要提出三點改良意見:
第一、加大時務策問的重量:進士科廢詩賦,主考策問,兼及經、史,明經科等口試策問改成筆試,對策問題,閱卷者當以內容為重,詞句形式為輕;
第二、鄉貢各地長官負責制:為提高鄉貢水平,防止鄉貢考試舞弊,如鄉貢水平低于禮部最低要求,該地主司要負相關責任;
第三、天子主持殿試常規化,廢除座主制,所有及第士子皆為天子門生。
剛說完,吏部侍郎便站出來,冷笑道:“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輕形式,重內容——陸侍郎就不怕錄取的都是言之不文、言語荒疏之人嗎?陸侍郎大家出身,沒想到竟然說出這樣有辱斯文的改良方策,某著實遺憾。”
陸允明微微笑道:“邱侍郎想得太極端了,我們還試經、史,通經史者,怎么也不該是言語荒疏之人。”
又有官員跳出來為各地刺史鳴不平,這樣未免太過苛刻,“恐怕各地官長惶惶然,不復敢貢士矣。”
下面越吵越激烈,眼看又要拐到一方要求“廢除科舉,改回九品中正制”,一方要求“非科舉入仕者不得擔任五品以上官職”這條老路上來,皇帝終于抬手制止,轉而問陳、鄧兩相的意見。
“于陸侍郎的方策,陳相怎么看?”
陳熙方正著臉道:“圣人知道,臣一向不贊同科舉取士之法。以進士科為例,主試詞賦,取中的多是文辭華美,夸夸其談者;而明經則取中些只會照本宣科的呆子;這些人,于國事、政事、軍事,全不知曉,或僅知皮毛大框,如何做的官,如何做的事?既然不能廢科舉,陸侍郎所言,于此倒也有些作用,臣以為,或可一試。”
皇帝又問鄧相。
“臣亦以為陸侍郎之方策基本可行,只是遽廢詞賦,恐怕天下士子惶惶,不若緩緩圖之,方策與詞賦二選其一即可。”鄧麟謙和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鄧黨多是進士科出身,聽了陸允明的建議,多有不喜;陳黨又覺得陸允明這方策提得隔靴搔癢,打擊政敵沒打到點子上,而且頗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思。
沒想到兩個黨魁竟然都贊同。
皇帝輕輕一笑,“就依兩位宰相的意見,今年禮部試試行。”
陸允明在心里哂笑一下,當時還笑話那個叫程平的齊州士子滑頭,自己這個提案又何嘗不滑頭呢?看似為國為民、頭頭是道,其實兩黨的根本權益都不敢碰觸……
“大家1,陸侍郎在殿外等候召見。”宦者進前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