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日后,朝廷大軍到達淄青界,雙方交戰。消息不斷地用快馬送回長安,收到消息,錄事們絲毫不敢耽擱地送往政事堂及宮城內。
這樣的大戰,才開始,實在也看不出什么,程平的心主要在朝中事上。
看人挑擔不吃力,原來看陸允明自己在政事堂支撐著,還有空去自己那里勾搭勾搭,不覺得宰輔這個活兒這么重,后來自己也入了政事堂,雖也承擔了不少,但到底前面有陸允明這個識途老馬頂著,如今什么都是自己來,程平才覺出擔子的重量來。
程平性子雖急躁,但頗有韌性,也知道分寸。眾事中,最麻煩的還是黨爭。對原陳黨眾人,程平把對人和對事分開,有原則地退讓,有分寸地回擊,有誠意地合作,很有點后世“有理有利有節”的樣子。沒有陸允明壓著,“陳黨”們開始確實有點燥,頗多試探之舉,但都被程平半軟不硬地摁了下去,后面也就慢慢消停了。
對原鄧黨,程平知道自己雖名義上是“黨魁”,其實很多人都在觀望,能不能贏得這些人真心擁護,只能用時間和政績了。
相對比,具體的政務倒容易些,有不知的,或擱下面子詢之各部司,或查閱舊資料,實在不行了,還能去請教皇帝“座主”。
與程平坐而論政,皇帝是高興的。程平雖然不似陸允明是少年相識的朋友,但卻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是自己真正的嫡系。他于政之一事,頗有天賦,總能給人些啟發,他能把疑惑和想法攤開來,也說明與自己是真親近。
漸漸的,皇帝發現自己這位“門生”處理政務越來越得心應手,他對大軍的后方支持也果真如陸允明先前說的,很是盡心盡責。或許是因為他領“鄧黨”,而“陳黨”又不拆陸允明的臺,朝中對前線的支持似乎比當初陸允明處理運河防務時還要順一些。
程平從皇帝的內書房出來,出宮城,朝政事堂走去。路上經過的官吏看程平走過來,都在路旁拱手敬立。這位年輕的宰相,明經及第,制科授戶部度支主事,后升任米南縣令,以治水之功擢汴州別駕,汴州任上,對抗宣武判將劉良,再升云州刺史,然后便是舉朝皆知的云州保衛戰……對這位傳奇式的當朝宰輔,眾官不無好奇,但更多地是敬畏。
程平回到政事堂,坐在政事堂那張著名的食案前,仆役擺上飯來。
政事堂這張餐桌很是神神道道,據傳說,不能動,誰動了,當時的宰相就得罷相,多少名相都不敢惹它,從唐初到現在,絕對是政事堂一霸。
原先陳相和鄧相在時,陸允明不好動,后來單他自己在政事堂了,便讓人清理了一下這張桌子,下面掃出好幾簸箕的垃圾……
那日程平恰巧來政事堂碰見,很是調戲了他兩句,被陸允明含笑瞪了一眼,又在政事堂蹭了一頓飯。
后來程平也搬來政事堂,兩人每日都在這張食案上一起吃飯——政事堂有傳統,宰相會食,要等齊了,一起開動的。
對程平挑食,陸允明開始還忍著,后來就各種似有意似無意地念叨,什么“稻、黍、稷、麥、菽五谷于人皆有益”什么“菜蔬五色潤養五臟”,程平全當聽不到,照舊挑食偏食得厲害,陸允明只好指明,“程相嘗嘗這個……”
程平慢慢地嚼著米飯,心里升起無邊的寂寞,還真是想他啊。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