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你去哪?”警衛匆匆趕上去,忙不迭問道。
于學忠正了正帽檐:“去小蚌埠,督戰!”
小蚌埠。
淮河北岸重鎮。
1月31日,日軍集結六七百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從蚌埠北渡,一度攻入北部小蚌埠街內。
梁忠武率673團激烈抵抗,傷亡過半,打退日軍多次進攻。
當日晚。
日軍開來裝甲車、戰車40多輛橫列在淮河南側大堤上,車燈全開為渡河部隊照明。
一時間兩岸被照的透亮。
并動用所有火力掩護,勢必一舉攻克。
第673團小蚌埠陣地在日軍徹夜炮轟下已經支離破碎,無法抵擋,被日軍以優勢兵力突破。
被迫撤出城鎮。
小蚌埠失守。
113師立刻組織反擊,與日軍在不足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反復血戰十余次。
陣地多次易手,雙方拼盡了最后一口氣。
2月1日上午。
于學忠趕至小蚌埠。
113師師長周光烈站在身側:“長官,日軍攻勢太猛了,弟兄們損失太大了,真受不住啊!”
于學忠皺眉,措辭激烈:“守不住也得守!”
“蚌埠丟了,徐州就完了!”
周光烈面露難色。
不是他不想守,想要臨陣作逃兵,而是真堅持不住了。
113師已經打光了好幾個團,戰斗力損失嚴重,彈藥補給也所剩不多。
再這么堅持下去,從東北帶出來的老底子,可就真要拼光了。
“長官,給弟兄們留一條活路吧”周光烈不死心,苦苦哀求。
張自忠59軍明天就能抵達,按理來講,51軍已經可以準備撤防了。
于學忠有些動容,心中掙扎。
雖然他是山東人,不是東北人,但對東北軍的感情尤為深厚。
自26年入奉,便被委以重任。
西安事變后,少帥執意送常凱申回京,臨走前留下手諭。
“弟離陜之際,萬一發生事故,切請諸兄聽從虎臣、孝候指揮。”
其中虎臣是楊虎城,孝候就是他于學忠。
少帥之音如在耳邊,從東北帶出來的老底子,死了就是死了,根本補充不了。
51軍傷亡有多少,當軍長的最清楚。
再這么打下去,東北軍真的就名存實亡了。
周光烈眼神飽含期盼:“長官?”
于學忠搖搖頭:“撤?”
“我們還能撤到哪?”
“奉天丟了.東北丟了,難不成現在還要丟了淮河?成為全中國人的笑柄嗎!”
周光烈語塞。
和于學忠不同,他是新民人,就住在奉天腳跟下,對那片白山黑水的感情,遠非常人能比。
東北淪陷,是數十萬東北軍一生的遺憾,別因此被戳了一輩子脊梁骨。
現在再跑,豈不是又落了國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