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窯。
兩個小時后,工兵搭建出兩座浮橋,勉強能供部隊通行。
事不宜遲。
王奉雙腿夾緊馬腹,走在全軍最前面,率先踏上浮橋。
馬蹄落在木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后續部隊緊隨其后。
上窯對岸,是一片寬闊的沖擊平原。
天氣寒冷,放眼望去一片蕭條,干枯,發黃的蘆葦長得快要比人高。
陣風吹過,耳畔響起嘩嘩聲。
根據戰區長官部命令,過河之后,在對岸構筑工事,拖延日軍主力部隊。
王奉根據命令如實照做。
剛搭設完浮橋的工兵部隊,還沒坐下來休息,就被安排去挖掘戰壕。
普通步兵也沒閑著,在淮河南岸歇了好久,也該動動筋骨了。
統統派去挖掘戰壕。
在三維立體作戰地圖內,日軍忽然加快了行進速度,先頭部隊乘坐汽車,正向上窯疾馳而來。
由于距離限制,王奉看不到蚌埠戰場的情況,但戰場是整體的,第十三師團的舉動一反常態,肯定是受其他方面影響。
31軍位于戰斗群的西側,他們動作比較緩慢。
這邊都開始過河了,那邊浮橋還沒搭建好。
四個小時后。
最后面的重炮部隊順利抵達淮河北岸。
提前過河的炮兵,向空中釋放小型氣球,來測量空氣密度,風向和風速。
借助三維立體作戰地圖,王奉對地形位置的掌握極其精準。
重炮指揮官鄭振中走來:“長官,地形測算結果出來了,您看一下。”
王奉點點頭,接過遞上來的稿紙。
這招是向法國人學的,炮兵指揮比步兵還要復雜,并不是想的那樣,炮位一擺,上去就是干。
在補給匱乏的情況下,應該讓每一枚炮彈,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其中最浪費的環節,就是試射。
想要摒棄試射,做到精確設計,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每門炮都有不同初速。
影響初速的因素很多,每門炮發射過多少炮彈,火藥溫度,風速,空氣密度,甚至在發射過程中的微小差異,也會影響炮彈初速。
為了解決這些,炮兵只能對每門炮的炮位,所處環境情況進行細致勘測。
這是一套很復雜的流程,且必須要在戰前完成,因此防守方的火炮,往往更能占據優勢地位。
提前計算好初速,將設射擊諸元調整完后,就能做到首發炮彈精準集中目標。
為步兵提供突然,準確的炮擊。
所謂的徐進彈幕,步炮協同,都要在這一系列基礎之上完成。
目前戰斗群中,高素質的炮兵不多,王奉將其全部集中到重炮部隊。
至于山炮,步兵炮部隊,就按部就班,該試射試射,正常打就好了。
反正七十五,七十毫米榴彈易補充,浪費一點也沒關系。
指導完炮兵后,王奉馬不停蹄趕往一線。
在修筑陣地上,講究也很多。
在遠程火力上,戰斗群相比日軍更占據優勢,但受制于缺乏制空權,飽受日軍戰機轟炸。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王奉開始著手構筑彈性防御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