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除了16門九四式山炮,還有36門75毫米野戰炮,也跟著集結在了一起。
根據日軍的作戰習慣,一般不會將火炮集中使用。
鑒于之前的慘痛教訓,這次在炮兵部署上,荻洲立兵也留了個心眼。
將52門火炮,分成8處陣地。
分散部署在渦河南岸三公里處,各陣地之間的距離很遠。
雖然這么做,會影響指揮和后勤補給,但在荻洲立兵看來,只要能保證炮兵陣地安全,這些都可以容忍。
等炮兵部隊構筑好陣地,準備發射時,天色已經漸晚,空氣中的能見度越來越低。
渦河北岸。
第31軍指揮所內。
劉士毅早就收到了消息,站在瞭望孔前,舉起望遠鏡,冷冰冰的盯著渦河邊上的日軍。
看樣子已經做好了渡河準備,就等待接受命令了。
遲遲不動,很有可能是在醞釀炮擊。
對尚不明了的地形,用火炮開路,確實是個法子。
士兵身姿低伏,一聲不吭,隱藏在蘆葦蕩中。
越是到關鍵時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越要保持頭腦清醒。
砰!
突然,天邊傳來陣陣悶響。
劉士毅作戰經驗豐富,一聽便知是日軍的火炮。
立刻放下望遠鏡,盡可能的伏低身子。
火炮不長眼,誰也不能百分百保證,炮彈不會陰差陽錯的,砸進這個臨時搭建的小窩棚。
剛擺正姿勢,耳畔就傳來接連不斷的爆炸聲。
蘆葦蕩雖然有一人多高,但在火藥爆炸,所產生的劇烈沖擊中,顯得格外脆弱。
炮彈剛一落地,便迸發出刺眼的火光和滾滾濃煙。
很多隱藏在蘆葦蕩中的士兵,被猛烈的爆炸所波及,傷亡慘重。
揚起的泥沙落下,泥濘,松軟的土壤中,隨處可見殘肢斷臂。
可即便如此,幸存下來的士兵,并沒有軍心潰散,驚慌失措,一股腦的逃出蘆葦蕩。
反而攥緊了手中的步槍,繼續伏低身子默默承受。
心中只有一個信念。
“我們必勝!”
短暫的炮擊過后,早就準備好了的鬼子步兵,開始緩緩渡河。
幾乎一股腦的,將整個旅團都壓了上來。
綿長的戰線上,一共準備了八個渡河點,每處部署一個大隊的兵力。
同時間向渦河西岸施壓。
后方指揮所。
劉士毅放下望遠鏡,扭過頭看向參謀長:“立刻通知各部隊,準備戰斗!”
“梯次現身阻擊日軍,不得有誤!”
參謀長點了點頭:“明白!”
劉士毅轉過頭,拿起望遠鏡,繼續將視線放到一線戰場上。
鏡筒內,鬼子士兵動作麻利,速度出奇的快。
首批渡河士兵,已經登上了船只。
在第五戰區,李宗仁一直提倡焦土抗戰,受其影響,劉士毅在轉移途中,盡可能的搜刮,破壞掉民用船只。
導致第十三師團能收集到的民船很少,想要讓一個旅團的兵力同時渡河,根本不現實。
一個渡河點,一次只能輸送一個中隊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