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速度不慢了,湯恩伯軍團足足有五個師,規模相當于全盛時期的第59軍加第31軍。
至于孫連仲所部,規模也相差不多。
但該部在娘子關與日軍第二十師團血戰,損失慘重,不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否補充完畢。
見王奉默不作聲,李宗仁開口道:“這次淮北大捷,軍事委員會除了一封嘉獎令之外,并不無任何實質性獎賞,還望你能體諒一下。”
他之前也是軍閥,和常凱申尿不到一個壺里去。
對國民政府的諸多做法,也都嗤嗤以鼻。
尤其是在內政和京滬問題上。
新桂系經營兩廣多年,各類兵工廠體系完備,技術管理人員駕輕就熟。
本著共謀抗戰大局的好意,他和白崇禧決定,將兵工廠交由中央統籌管理。
結果可倒好,中央在接手后,將兵工廠內部行政人員全部撤換,派過去的人都是酒囊飯袋,將原本井然有序的兵工廠,硬生生搞得慘淡。
但為了全國團結,一致抗日。
他也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子里咽。
京滬抗戰,在潰敗之兆顯現后,他主張有序撤退,節節抵抗。
奈何常凱申堅決不同意,最后英美調停沒等到,大批的國軍精銳也命喪于此。
尤其是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八桂子弟。
這些李宗仁都忍下去了。
結果現在可倒好,王奉領兵在淮北地區,殲滅日軍兩個甲種師團。
如此滔天的功績,常凱申卻因捕風捉影的“新晉系”之稱,在嘉獎上猶豫不決。
實恐會寒了將士們的心啊!
王奉揮揮手,心中毫不在意:“李長官言重了,大家都是為了抗戰大局,豈能拘泥于個人榮譽?”
聽到這樣的答復,李宗仁笑了笑:“但前不久,我向軍政部提議,組建一支新編兵團,得到了明確批復。”
這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王奉瞬間來了精神。
虛名功利他不缺。
真正能讓后人記住的,是實打實的功勛。
前世民眾只知道常凱申,誰又聽說過林森?
現在唯獨能打動有他的,也只有軍隊了。
李宗仁拿出一封文件,一邊說著,一邊遞了過去:“軍政部批準,組建一支新編兵團,由你來掛帥,除了你原本的部隊之外,還有張,于兩部。”
“肥的很啊!”
王奉看向手中的文件。
這封調令倒是深得他心。
張,于兩部,都是一起并肩作戰過的兄弟部隊,正好能省去磨合時間。
名稱很簡單——新編第一軍團。
如果沒猜錯的話,這應該是常凱申暗中給自己開的口子。
即便作為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但也不得不關注底層百姓的悠悠眾口。
現在淮北大捷都快要被外界媒體,吹成古今第一大捷。
雖然有很多夸大成分,但輿論的勢頭已經被調動起來了。
百姓又不是歷史學家,沒精力去考究,這到底是不是古今第一大捷。
他們只知道,現在這個關頭越能打仗的將軍,越能保護他們安安穩穩的活下去。
至于軍官,心思就更加活泛了。
倘若指揮出了這樣的大捷,都得不到封賞。
那其中必有緣故。
地方軍出身?還是因為什么?
一旦軍隊中出現了這樣的思想苗頭,那以后像韓復榘這樣的逃跑將軍,恐怕肯定會越來越多。
中央政府都沒拿他們當人,還擱著買什么命?
尤其是在華北偽政府甚囂塵上的關頭。
常凱申想要消耗雜牌軍不假,但也希望他們死的有些價值。
防備之心依舊沒有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