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官,我是中華學生聯合會代表!”
“我叫紀樂成。”
將徐州商人安排妥當后,一名身著長袍馬褂,留著三尺長髯的老者緩步走來。
王奉主動伸出手:“你好你好!”
紀樂成連忙上前握住:“久聞王長官大名,今日一見,果真是樣貌堂堂,英武非凡吶!”
王奉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忙不迭道:“老先生過獎了。”
紀樂成揮揮手:“王長官謙虛了,我在學術界,有幾個知己老友,一聽聞我要來徐州,立馬給我寫信,請我代問你些問題,寫在紙上,帶回去給他們。”
王奉摸不清頭腦:“問我.這是何意?”
紀樂成笑了笑:“我那幾個老友,都是歷史系的學者,國難當頭,要編撰戰史,以供后人銘記。”
王奉一怔,一股厚重感撲面而來。
不知不覺間,自己參與的事,已經要被寫進了書里。
紀樂成撫了撫胡須:“史書.字很少,事很大,短短幾行字,卻寫了大事。”
“六王畢,四海一,寥寥數筆,便是始皇帝波瀾壯闊的一生。
“我曾多次勸說,讓他們親自來徐州,好問個明白,記錄個詳細,但奈何路途遙遠,最后只好作罷。”
王奉笑了:“好啊,您老人家在徐州多待幾天,等手頭閑下來,有時間了,我跟你好好聊一聊!”
紀樂成拱手作揖:“有勞王長官了。”
王奉看向身后的學生:“這些學生.怎么帶了這么多行李?”
只見紀樂成身后眾人,一個個頂著略顯稚嫩的臉龐,肩上挎著背囊,手里提著布包,看上去不像是來慰問,更像是要搬家。
紀樂成笑著解釋:“這些學生,來自全國多所大學,都是自愿來參加抗戰,支援工業建設的優秀青年。”
王奉恍然大悟,抬頭看向彩旗上的標語。
“打倒帝國主義!振興民族工業!”
紀樂成側過身,向后方招招手:“孩子們,都來自我介紹一下。”
一名學生舉起彩旗,率先走上來,滿臉激動之色,學著士兵的模樣敬了個禮:“報告長官,我們是國立浙江大學,工學院學生團!”
“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四系,全員八十六人!”
“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全員一百三十二人!”
“武漢大學!理,工學院,全員七十三人!”
“國立廈門大學!土木工程系!全員三十一人!”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中山大學!”
“.”
面前學子朝氣蓬勃,王奉笑的合不攏嘴。
這才是青年該有的樣子!
日本或許打的贏軍隊,但絕對打不垮民族脊梁。
長治工業區的擴張速度很快,人手緊缺,嚴重制約了生產。
眼下稀缺的,正是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
技工學堂能培養出流水線工人,卻培養不出工程師。
面前這些學生,少說也有五六百人,簡單培訓一兩個月,就能上崗擔任項目工程師。
解了王奉的燃眉之急。
“清出幾棟營房,好生安頓慰問團。”王奉扭過頭,招呼身旁衛兵。
在國民高等教育普遍低下的時代,僅有的少部分教育資源,還要向文科傾斜大半,毫不夸張的講,尋到一名理工人才,比培養一名團長還難。
衛兵腳跟合攏,敬了個禮:“是!”
臨走時,王奉補充說:“順道告訴炊事班,今天多做一千人的量,菜里多放點肉。”
校場上的慰問活動,持續了四五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