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恍然大悟。
倒不是他悟性差,而是實在沒往這方面聯想。
想來也是。
長治才發展了多久?
充其量半年的時間。
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自產輕重機槍,步槍,75毫米火炮。
跨越實在太大了!
李宗仁辦過兵工廠,知道其中門道,就算有合適的工業設備,但想要生產出優良的武器,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就算是西方列強國家,一款武器從設計到定型,再到量產,最快也要一兩年的時間。
“徐君多慮了,不管怎么樣,都是建設國防工業,提升抗戰的國防力量,若是王奉真能造出戰機,我說不定還要感謝他!”
李宗仁笑著打趣:“況且三大隊是中央空軍,我李某只有指揮權,并無統轄權,諸事決議,還要請示重慶統帥部。”
說這話時,他臉上有些酸澀。
從決定擁護抗戰開始,他就不再是“新桂系”的領袖了。
而是一名中國軍人!
記得當時,“七七事變”后約四五日,常凱申直接拍電桂林,聲言中央已決心抗戰,約自己和白崇禧速赴廬山,共商大計。
接電后便不假深思,立馬發去了復電。
【中央既已決心抗戰,我輩誓當擁護到底。】
電報往返之際,外界聽到了風聲。
四川劉湘,云南龍云均有聽聞,相繼來電勸阻。
大意很簡單——傳聞中央預備對日抗戰,不過是否出于誠意,尚在未知之數,兄等殊未可輕易入京,萬一抗日不成,反而失去自由。
則國家將因此愈益多事,務盼兄等深思熟慮。
收到電報后,他也思慮很久,但最終決定擁護抗戰。
主動將廣西軍權,財政,兵工全部上交中央。
從此和他李宗仁再無瓜葛。
對三大隊的飛行員,也只有連襟之情,若是王奉執意扣押收攏,他也只能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身份提出抗議。
可河南是守備轄區。
抗議又能有什么用呢?
反倒會傷了抗日和氣,這才是真正的影響大局。
徐祖貽點點頭,拱了拱手:“德公此言在理!”
李宗仁聊起了別事:“淮南,淮北兵團撤離情況如何?”
“有最新消息嗎?”
徐祖貽:“南線日軍拼了命的趕往碭山一帶,空子很大,目前已有四個軍鉆出了包圍圈。”
“分別是淮南兵團的第10,20軍,和淮北兵團的第7,77軍。”
李宗仁點了點頭:“甚好!”
“此次突圍,并非是因戰敗而逃,實乃為保存我國之抗戰力量,若是能成,后人將銘記千古!”
徐祖貽神情凝重。
這話說的不假,五十萬人的戰略突圍,縱觀世界戰爭史,也是獨一份,找不出第二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