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內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王奉也跟著鼓掌,同時心里嘀咕著:“多日不見,常凱申到是進步了不少,看來這一次,真得夸他一句‘總座高見’了!”
只不過這成長的代價,屬實有些大了。
數十萬國軍精銳的鮮血,從略微沖醒了常凱申漿糊似的軍事頭腦。
王奉看向其他人的表情。
李宗仁,薛岳,張發奎等人聞言皆長吁一口氣,緊繃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看來他們是怕了。
到會的大部分將領都在上海吃過地域狹窄,優勢兵力變密集轟炸目標的虧,在開會之前,是真的怕委員長再來一個死守武漢的計劃。
會場的氣氛輕松不少,王奉能聽到一些人在竊竊私語,臺上的常凱申像是受到了鼓舞,更加神采飛揚:
“諸位可以設想,如若我軍據三鎮而戰,戰火勢必殃及城區,武漢之政治,經濟重要必失,被圍城中,我軍也猶如甕中之鱉,南京教訓前猶未遠,切不可忘!”
“此戰中日雙方陳兵百萬,若勝,則可使我中華民族擺脫亡國之危,若敗,則前功盡棄,徹底淪為亡國滅種之危險境地!”
常凱申措辭激烈,時不時地用拐杖磕碰地面。
參謀副總長白崇禧早有準備,緩步走向掛圖,拉開布簾。
前世身為通讀世界戰史的骨灰級軍迷,王奉一眼便看出這是一張德國東部的戰區防御圖。
白崇禧:“這是發生在1914年秋,歐洲東部戰場上的一個著名戰役,各位想必早有耳聞,當時德軍兵力有限,為確保首都柏林,德軍起初有退守外克塞爾河之計劃,但興登堡將軍接手指揮后,直接全盤否定了這一消極防御的計劃。
“反而利用俄軍被湖沼分離的特點,轉守為攻今日之武漢,確實與當年柏林太像了,長江,大別山把日軍分割成了兩路,甚至三路,只要我們可以在大別山山麓布防”
王奉坐在下面,起初在不停的鼓掌,白崇禧作為參謀副總長,戰役指揮水平還是很高的,但越聽,越感覺有些不對勁。
他看向一旁的眾將領,一個個的臉上都掛著笑意,似乎對防守大別山麓的戰略很認同。
王奉在心里不停的嘀咕著:“不應該防守長江兩岸嗎?”
仔細想想,防守大別山山麓的戰略方針并不難理解。
半年前的南京保衛戰時,日軍舍長江而迂回北部山地,鉆了國軍防御的空子,十多天就拿下了國府首都。
按道理講,武漢之地勢,和南京極其相似,日軍肯定會故計重施。
但相似終歸是相似,武漢不是南京。
雖然武漢沿江有要塞,陣地屏障,跨江作戰,各部隊之間難以協同,但若是沿著江北,大別山南麓進攻,則可處在北岸守軍和南麓守軍的兩面夾擊之下。
道路又狹窄,山隘險關重重,日軍大部隊很難展開。
至于北麓
離守備軍主力太近,王奉已經大致猜出了日軍不攻占鄭州的原因,大概是為了留出戰略緩沖區。
雖然兩條路都很難走,可很明顯,沿江而上,主攻長江兩岸才是最明確的選擇。
而不是大別山南麓。
防守這里有什么用?
王奉覺得自己能看出來,日軍陸軍高層也能看出端倪。
白崇禧滔滔不絕的講完后,何應欽走上臺:
“諸位,現在由我來宣讀下一階段——武漢保衛戰的人事調動!”
此言一出,在場眾軍官立馬豎起耳朵,一個字都不想落下。
“為增強各戰區,各部隊,各部門的協同作戰能力,增設華中衛戍司令部,領導保衛武漢戰役,督領軍政大權,各戰區部隊皆聽從其節制,如若有不服從者,當以軍法處置!”
“現任命聯省守備軍.”
聽到這話,現場所有目光立刻向第一排某個座位集中。
王奉挑了挑眉毛。
萬萬沒想到。
常凱申腦子一熱,新增設了一個臨時指揮機構。
想到這,王奉一邊站起身,一邊偷瞄了一下常凱申的表情。
嗯
面無表情,看不出來喜怒哀樂。
面對眾人的目光,王奉說了句客套話:“多謝委座栽培!”
坐下的時候,身旁響起了輕微的恭迎聲:
“恭喜王長官了!”
“將來必定前途無量!”
“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