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用閃閃小子召喚出來的帕魯星炬?”
“是的,大大,如您所見,俺和帕二德召集了五千名閃閃小子,把它們分成五組,每組一千人,分別對應一個帕魯星炬。這些星炬的靈能光芒強度,遠不及蝦米的星炬,但這種以數量而非質量取勝的做法,才是星炬的正確用法。”
帕德畢恭畢敬地說道:
“您現在看到的這五個帕魯星炬,就是帕魯網道的‘龍門架’。它們的外觀和形態,與真正意義上的‘龍門架’相去甚遠,用途卻是一樣的。請看俺們的演示。”
帕二德按下數據板的按鈕。
全息畫面上的工程船,在亞空間內放置一個四四方方的容器。
這東西用單晶體板拼合而成,處于絕對靜止狀態,類似于單一的網道空間。
為了方便稱呼,帕二德給此物打上了一個標簽,命名為“單晶體艙”。
先前的實驗表明,單晶體艙不會被混亂的亞空間能量影響,始終處于靜止狀態。
這意味著,即便把它找個角落隨便丟下,過了一百年再回來看它,它依舊待在原地。
很大程度上來說,單晶體艙可以用來打造亞空間信標。
帕德在亞空間內豎起的五個帕魯星炬,就以單晶體艙作為基座。
底座之上,那是一個比較簡易的靈能加速筒體,內部擺放閃閃小子,通過一層層的加速加壓,使得帕魯陰影能夠以光柱的形式散射出去。
這一光柱,相當于一塊磁鐵。
當它落在單晶體艙上,與艙內的另一塊“磁鐵”互相吸引的時候,神奇的地方就出現了。
單晶體艙動了!
由于“磁鐵”之間的吸引力,單晶體艙被內部的“磁鐵”推動,以遠遠超過常規亞空間航行的速度靠近帕魯星炬。
它抵達第一個目的地后,又被另一個星炬的光芒吸引,飛速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
五個帕魯星炬輪回吸引單晶體艙,完美地完成第一圈。
帕二德按下按鈕。
工程船連續投放四個單晶體艙,前后一共五個單晶體艙,在五個帕魯星炬之間循環往復地移動,絲滑流暢。
帕二德再度按下按鈕。
工程船在五個帕魯星炬圍成的空間中央,一口氣投放一百個單晶體艙,形成了一個單晶體艙矩陣,好似碼頭上整齊擺放的集裝箱堆。
這還沒完。
工程船環繞單晶體艙矩陣360度飛行,在矩陣上下左右前后,分別放置一排帕魯星炬。
帕魯星炬環繞單晶體艙矩陣形成一個松散的立方體邊框架構,互相配合著轉移矩陣中的單晶體艙,場面令人眼花繚亂,卻沒有絲毫的卡頓和沖突,渾然天成。
最神奇的是,充足“龍門架”的帕魯星炬本身,也可以被其它帕魯星炬轉移,其過程與單晶體艙的轉移類似,都依靠星炬之間的吸引力。
那么,問題來了,這股吸引力是怎么來的呢?
答案很簡單。
把閃閃小子的腦袋劈成兩半,左右腦分開擺放,二者之間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靈能與量子層面的吸引力。
放在現實宇宙里,這樣的腦子可以用來制作吼叫盒子。
放在亞空間里,它們就是“龍門架”和單晶體艙的吸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