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需要考慮他們會不會中暑?
高溫補貼,又是什么東西?有這必要嗎?
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比工地上干活更熱更累,掙錢還沒工地多,不也照樣干得好好的?
眾人愣了好一會兒,才有人舉手說道:
“趙總,咱們食堂每天都熬了綠豆湯,免費給大家喝,項目部還備了不少藿香正氣水。”
“而且工人們上工地干活,都用大水壺,帶足了水,各個班組也不是一直干活,還是會有休息的時候。”
趙瑞龍追問道:“那項目部有給大家發高溫補貼嗎?”
“呃……這倒沒有,也沒聽說要發補貼。”
趙瑞龍沒有吭聲,接過馮正霆遞來的安全帽戴上,便往工地內走去。
在這2001年的龍國,別說給工地上的農民工發高溫補貼了,很多人在工廠里上班,連勞動合同都沒有。
上班多久、工資多少、獎金多少,基本都是口頭約定,還動不動就要被扣錢罰款,買社保就更是想都別想。
因為太多太多農村青壯年,為了能多掙錢,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拼,勞動力嚴重供大于求,這便導致勞動人民完全沒有議價權。
反正你干不了的活,有的是人愿意干。
有技術有文化的人才不好找,但沒文化有勞力的青壯多得是。
所以趙瑞龍也沒指望,京海建工集團能給工人們發高溫補貼。
今天這一趟來,主要還是看看發電廠施工進度和安全作業情況。
作為一個穿越者,趙瑞龍當然知道,建筑工地因為人員密集、作業復雜,是最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
不管多么強調安全生產,也無論怎么進行安全教育、安全防范,但每年依然有大量事故發生,死傷上千人。
穿越來到這個世界,本以為經濟更落后、安全意識更淡薄,針對高空墜落、土方坍塌、起重傷害,這三大工地事故頑疾的防范會更不到位。
然而走走停停,看了好一陣,趙瑞龍發現程程這個項目經理,當得還挺稱職。
在高處施工的人員,都戴著安全帽、佩戴了安全帶,沒有人光著膀子干活,而且每隔一段距離,還掛了防墜安全網。
而且高處作業中所用的各種物料,也沒看到堆放在邊沿或洞口附近,不至于稍有不慎,就導致一些物料從高空墜下,砸傷砸死人員。
走在工地上,隨處可見各種警戒線、警示標語,也沒有看到線纜雜亂,設備和材料凌亂擺放,坑底作業的,都有一系列的加固防坍塌裝置。
今天這趟視察,可是臨時起意來的,出發前才通知。
哪怕效率再高,也不可能不到半小時,就把各種安全措施弄到位。
所以足以證明,程程是真用心在管好這個項目。
不過想想也是。
她可是九十年代,少有的名牌大學高材生。
顯然不可能僅僅只是靠學歷,就能深得陳泰的信任。
必然是因為她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出色的管理能力。
即便在防止揚塵、生活區管理等方面,還有所不足。
但這也是當前國情所決定的。
就像沒人會主動給建筑工人發高溫補貼。
自然也不會在乎工地施工,會不會給周邊造成噪音和塵土污染。
畢竟現在的相關法律法規,都還沒那么嚴格和細致,更別說監管執行了。
法無禁止即自由!
法律都沒有明文要求的,又有多少人會主動作為?
比如現在龍國的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就沒有規定施工現場出入口,應設置車輛沖洗設施。
所以工地自然也就不會修個水坑,或花錢建個沖洗裝置,甚至安排專人,將出工地的車輛沖洗干凈。
而建筑施工現場環境與衛生標準,沒有要求從事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運輸應采用密閉式運輸車輛或采取覆蓋措施。
所以工地上進出的渣土車,就沒有蓋板,也沒有覆蓋篷布,以至于所過之處,卷起漫天塵土,但所有人都并不覺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