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句句話組合在一起,就完全不知道在講什么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太先進太深奧了。
也難怪需要招聘那么多優秀人才。
不僅給出極高的薪資待遇,還給每個人配上一流的計算機和設計軟件。
看到那些三維軟件里,各種各樣的零部件……
兩人真是看著都有點頭大。
就像小學都沒念好的學渣,看到了高等數學題。
別說解題了,把題目念通順都費勁。
好在,趙瑞龍并沒有讓兩人頭疼太久。
參觀完了研發設計部后,就直接坐電動擺渡車,去參觀發動機的總裝生產線。
到了寬敞明亮、整潔現代化的車間里。
那種智商不夠,聽不懂天書的頭疼感是沒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無法言喻的震撼與始料未及的驚訝。
雖然這里依然采用的是流水線式作業,但完全沒有汽車廠那種節奏超快的感覺。
恰恰相反的是……
這里的工程師們,動作都非常緩慢,一個個看著似乎都慢悠悠的。
乍一看他們好像是在摸魚偷懶,但仔細觀察就知道,他們這是精益求精。
每一個零部件的安裝,都必須嚴格細致,就連擰動扳手的力矩要用多大,都有明確要求。
所以這里是真正的‘慢工出細活’。
就算想快,也根本快不起來。
因為從天南海北,大大小小上千家工廠運來的各種零部件,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要將它們一個不少、精確無誤的安裝到位,才能確保發動機既性能達標又安全可靠。
至于為什么驚訝?
那是因為此時此刻,正在組裝生產的一臺臺渦扇發動機,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產品,而是試驗消耗品。
簡單來說,就是這款配套用于國產大飛機的渦扇發動機,還并沒有獲得國家頒發的型號合格證。
要想拿到合格證,就得生產很多臺去做各種試驗,包括不限于結冰、暴雨、雷擊、撞鳥等等。
只有通過了極為嚴苛的大量試驗,才能拿到型號合格證,也才能放心大膽的裝在民航飛機上。
因此。
造價不菲的它們,都是試驗消耗品。
這一下,董天傲兩口子終于明白,為什么研制一款航空發動機那么燒錢了。
就哪怕從設計到試驗,一切都非常順利,沒有任何差錯紕漏需要修改。
光是招那么多人、搞那么多設計、找大量的供應商定制零部件,最后組裝出來一臺又一臺的做各種科目試驗……
這些花銷加一起,就已經堪稱天文數字了。
更別說,如此龐大的系統性工程,能一帆風順的概率極低。
尤其在欠缺經驗的前提下,考慮不足、設計有誤、材料不達標、工藝難滿足等各種情況都容易出現。
所以這也就導致,研制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改進的過程,這將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也正因如此,放眼全世界,能造飛機的國家還挺多,但能研制航空發動機的卻沒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