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站的簽售會,其實大同小異。
總之,在充足的準備之下,書迷們都獲得了非常不錯的體驗,簽售會的口碑,也在持續發酵,遠遠超出了最初的預期。
一些媒體開始報道這場簽售會的盛況,相比于周碩巨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他們更加關注的,反而是讀者們對這場簽售會的評價。
這些媒體的報道,多以“現象級簽售會”“書迷體驗的天花板”“別人家的簽售會”這樣的標題,來吸引關注。
當然,他們闡述的也是不爭的事實。
許多沒有去周碩的簽售會的書迷,以及其他作家的書迷,都是通過這些文章、報道,才知道原來周碩的簽售會辦的這么用心。
【那我以前頂著三十多度的太陽排了一天隊,還沒拿到作者的簽名書,這算什么?】
【一個簽售會體驗這么好,不要命了?】
【羨慕兩個字已經說倦了。】
【嫉妒使我面目全非!】
【本來擔心簽售會太受罪了,就沒有去,現在后悔死了!】
這些報道和討論,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漣漪,帶來了超乎原本預料之外的影響。
漸漸地,書迷圈子里傳出一種公認的評價:
在周碩的簽售會上,讀者真的能被當一回事。
許多作家,出版社,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次周碩的簽售會,如此細致的后勤保障,無疑樹立起了一種隱形的標桿。
以后出版社和作家們舉辦簽售會,就很難再像以前一樣,隨便糊弄讀者了。
當然,也有一些理性的聲音指出:并不是所有作家都具備周碩這樣的市場號召力,能讓出版社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也不是所有的出版社都有著華夏書局一樣雄厚的實力,可以提供如此合適的場地。
但書迷們并不買賬。
古人早就說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如果書迷們沒有享受過那么好的簽售體驗,或許還能忍受夏日酷暑下的漫長等待,或許還能對簡陋的場地和敷衍的安排報以理解。
但一旦體驗過被尊重、被細致呵護的感覺,那份“將就”就變得難以忍受起來。
【為什么人家周碩的簽售會能在室內吹空調,我們就要在廣場上曬成人干?】
【不是要求都跟周碩一樣,但至少準備點遮陽棚和飲用水不過分吧?】
【出版社用不用心,真的看得出來。】
這樣的評論開始頻繁出現在其他作家的簽售會預告微博下。
書迷們不再是單向接受安排,而是開始勇敢地提出訴求,并理直氣壯地引用周碩的案例作為標桿。
市場開始倒逼著出版行業去改變,一些有實力、有追求出版社和作家,開始調整簽售會的安排和策略。
即便無法完全復制周碩這次簽售會貼心細致、財大氣粗的安排,也一定要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極力提升著讀者的體驗……
否則,他們的簽售會,一定會非常慘淡。
總而言之,“讀者體驗”這個詞,從這一次開始被作家和出版社們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