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郎中你先等會兒,我還沒說完呢。”
工部郎中噎了一下,無奈退了回去,隨即想起了什么,怒道:“本官姓王。”
“那挺不好意思的。”李青點點頭,繼續道:“皇上,官員過多,不僅會加大朝廷財政開支,還不利于官員理事。”
楊溥隨口說了一嘴,“人多了怎么還不好辦事了呢?”
“權力分散了,容易扯皮。”李青道,“就拿六部的主事來說,洪武朝僅兩人,直到宣德朝,也才四人而已,現在有多少?”
“不下九人!”朱祁鎮說,“吏部更是足有十三人之多。”
“皇上,用的了這么多人嗎?”李青問。
“根本用不了。”朱祁鎮搖頭。
“所以臣建議廢除。”李青說。
朱祁鎮輕輕點頭,看向郭琎,“郭愛卿以為如何?”
“臣…”吏部剛被點了名,加上郭琎前些天樹敵太多,他壓力山大,“臣覺得李都給事中所言,有一定道理。”
“皇上,臣以為…李都給事中所言極是。”楊溥出班,朗聲道:“朝廷機構臃腫,于朝政有害無益。”
頓了頓,“臣建議,可將因保舉入仕的官員剔除,以精煉官場。”
“臣附議。”于謙緊隨其后,“廢除保舉制,刻不容緩。”
“諸位。”楊溥團團一拱手,“大家都是憑本事科舉中第,可自從推舉制施行以來,每個職位多了多少人?
就拿……劉郎中你來說,工部現在有多少個員外郎?”
“十二個。”工部郎中回道,隨即又補充道,“楊大學士,下官姓王。”
“那挺不好意思的。”楊溥繼續道,“皇上,雖然那些被保舉上來的人,都有賢名,但才干有待商榷;
保舉他們上來的人也是出自一片好心,不過,總體來說,弊大于利。”
廢除保舉制,就不能追究責任人,追究就廢除不了,這是李青原話,楊溥深以為然。
于謙見時機成熟,出班奏道:“臣附議!”
他拱手道:“那些靠著保舉入仕的官員,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理應被善待,臣建議以致仕還鄉的規格,讓他們榮歸故里。”
保舉上來的人,不是和朝中大佬沾親帶故,就是給了大把銀子。
正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讓那些人太難堪,這些大佬也臉面無光。
甚至會因為怕那些人惱火之下,將他們供出來,這些大佬會極力反對。
總之,保舉人不追究責任,被保舉人也不追究,并給予部分好處。
“臣附議!”最初和李青對著干的工部郎中,見大事可為,立即改變了立場。
他這么做,理由很簡單。
和他同級別的官太多了,這導致他手里的權柄嚴重縮水,若是能把那些人剔除,那他能行使的權力,將會大大增加。
“臣附議。”
“臣附議。”
“臣等附議。”
……
為了避嫌,被保舉上來的人是沒資格上朝的,本來李青也沒資格,是朱祁鎮特許的。
這也是李青說廢除保舉制度,并不難的原因。
除六部尚書、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內閣幾位閣臣外,其他人盡皆附議。
因為很多京官都是這些大佬保舉進來的,他們侵犯的是下面人的利益。
下面這些人也有不少保舉親朋好友的,但他們能力有限,親朋的官職小的可憐,相比之下,廢除保舉、剔除靠保舉上來的官員,對他們更有利。
反正自己不會被追究,親朋好友也不會被追究,沒必要反對。
李青瞥了眼那些尚書、侍郎、都御史,嘴角浮現一抹笑意:“大局已定!”
…
ps:算二合一吧。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