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明水軍如何?
自然是好。
要知道在元末明初期間,朱元璋為了內憂外患統治大局和陳友亮兩個人生死力搏,差點被陳友亮給打下馬來!
而這陳友亮他所用的就是水軍……
故所以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斷然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度發生。
所以在明朝統建水軍,而且一路昂揚發展,并且將整個造船技術搞得登峰造極,所以才有了后面鄭和下西洋。
不要以為鄭和下西洋只是順著河流一路飄過去,那這一路上沒有人敢去阻攔和搶劫,為什么?
就是因為明朝有一架又一架的堅船,有強悍的大明水軍,要知道手腕大,別人才怕你才不敢動。
占領了琉球半島的紅毛番荷蘭成為了大明的眼中釘肉中刺,務必要將這口氣給吐出去,故所以展開了六鰲港海戰。
可是此戰大明敗了,敗的是一塌糊涂,戰敗的消息傳入到大明皇帝朱由校的耳朵里那真是氣的是一塌糊涂。
后來多次交接三次大戰,這才把紅毛番推出大明境內,才把漳州港口和琉球半島等地全部拿了回來。
這個時候荷蘭想要通過這個地方,那就每年必須要交十二萬的法郎才可以進入。
這才全面戰勝了荷蘭!
當歷史進程推進到這個時候的時刻,荷蘭如今還在琉球半島上占領著。
所有的地方鄭成功帶著一百門火炮和大明所留下來的艦船一同前往琉球半島,這才把這個地方給收了回來,徹底清除了荷蘭殘留在琉球半島上的軍事力量。
但這就結束了嗎?
大明末年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高速的時期,海上貿易頗為繁瑣,并且長期的閉關鎖國長期的實行海禁必定不是一個長久之策,這只是治標而不治本,故其所在之地而閉眼未能看世界,趙匡胤可不想這樣去做。
要知道在大宋時期趙匡胤背后的整個宋朝經濟強悍,文化開明,實施海禁一事趙匡胤理解不得,但是他心中有一個念想……
凡我華夏之地必然事事都是好的,天下萬國皆來朝這必然是應該所做之事,這個時候斷然不能丟了華夏人的臉。
荷蘭敢來犯一次必然就有第二次,雖然三次過后被驅了出去,但是這后續的發展鐵定有他們。
中原富庶之地,瓷器,玉器絲綢,茶葉,香料等等好東西比比皆是,蠻夷之地又怎可放過?
以絲綢之路開拓,和蠻夷之地建立貿易往來關系,以最快速度控制其經濟命脈,產生真金白銀的貨物流通,一則是能夠促進中原大地興盛發展,二則是能夠對蠻夷之地有效控制。
這對于大明來講是最好的挾夷之舉,日后蠻夷之地若再想造反切斷其經濟命脈,除了這一些大宗貨物之外,在糧食上一再切斷,那么他們將永無出頭之日,一輩子都要挾持在大明王朝的控制之中。
班超所講述的以夷制夷就是這種做法,效果立竿見影。
養虎為患,不是兵家良策。
連根拔起,才為后世之功。
趙匡胤此行北上,其目的就是荷蘭……
要會一會這個海上馬車夫西方帝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