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造紙技術是漢時期的重大發明。
這一次次的改良讓漢武帝時期有了紙,可用從西漢時期的絲綢綿薄制品作為書寫工具。
再從秦朝時期以竹簡作為書寫工具,延伸到便宜好用的紙張當中。
生在秦朝末年的秦二世,胡亥從未見過這等之物,看著司馬遷手上的筆就在薄薄的一層紙上寫下了文字。
相當之好奇。
“這到底是什么東西?”
“手中握有毛筆在此物上面書寫,竟然能夠留下文字?”
“朕從未見過此等之物……”
秦二世相當會好奇。
正在修改記錄史記的司馬遷隨手扯下來一張紙,還有一個毛筆放在了秦二世胡亥面前。
“秦二世,你倒是可以試一試,秦朝以竹簡刻字記錄朝政歷史,漢朝初年以棉帛制品記錄,這是我朝一位能人改進了造紙技術,此便為名叫做紙的書寫用品……”
蔡倫只是改進了造紙技術,也從來沒有發明過紙漢武帝時期的造紙技術也是在不斷推進過程中。
聽得此話,秦二世眉目緊鎖。
手中若有若無的蘸了幾滴墨汁,跪在那,雙腳匍匐于前,手中拎著筆在上面寫寫畫畫,沒有滲透墨汁,就這樣悄然落在了上面,而且秦二世寫的是小篆字體。
“好東西,這可真是好東西,若將此物帶回朕的秦朝一定能夠震驚朝野,帶給朕的師父趙高,他也一定會甚是開心。”
“有此物亦可促進朕的秦朝繁榮昌盛,記錄史實傳播文字傳播古籍也都異常快捷方便……”
秦二世是真的在為整個秦朝著想,也確實是對這紙張頗有印象覺得這東西是好物帶回去之后有利于傳播書本當中的知識。
紙張書寫起來也比較方便,謄抄謄寫的活也是比較輕松自在。
要知道在秦朝的時候,不是人人都能看得起書,人人都能識得了字。
竹簡的造價頗高,而且要在上面先用刮刀雕刻,筆墨沁之,其制作方式比較繁瑣。
若是如今在這紙張上修訂成冊變成書籍,進行運輸管理就會方便。
很多像在秦朝時進京趕考或者參政論政以及愛讀書之人背后要背一個竹筐,在竹筐里面放的都是一卷又一卷的書籍。
要把那些書重新修訂成冊,薄薄這么一本可能就需要上百個竹簡。
當然了,現在在漢武帝時期所用的依舊是紙張,只不過這個紙張造價會比較高,而且它的書寫效果包括拓印效果并不算太好。
直到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之后,才有了物美價廉的紙張流傳于世間到后面再用活字印刷一出現,在宋朝時期已經開展才形成了大量文獻之間的閱覽以及文明的傳播。
秦朝時期用的都是竹簡,就一部論語在西漢時期可以用非常薄的一本書就能將其謄寫下來,但是在秦朝時期可能需要將近上千個竹簡才能將它謄寫完整。
科技落后的阻礙了其經濟歷史文化的向前推動和發展,實現于當時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秦始皇進入到元末明初歷史位面的時候,對于紙張也頗有興趣,父子二人算是第一時間同步。
……
秦朝歷史位面。
祖龍皇帝嬴政看著秦二世的樣子略微有點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