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雙手接過澹臺云手中的信紙,立刻向著安陽而去,三天之后,在此人抵達安陽的同時,許長恩殉國的消息也已經在安陽城中傳來,城中的百姓無一不伏地哭泣,這幅場景比當初東耀駕崩的時候可是要來的壯觀的多。
記國朝廷對于東耀的說法是東耀已經駕崩了,并不是失蹤。也是為了掩蓋東耀通魔的事情。
當時的百姓其實沒有幾個人愿意自發地來到大街上面,為東耀哭喪,絕大多數都是被強行驅趕出來的,可是這一次許長恩的死就不同了,根本就沒有人要求他們出門,可還是有大批大批的百姓涌到了大街上,披麻戴孝,為許長恩哭喪。
許長恩這么多年來輾轉各地擔任城主一職,只要是他走過的地方,百姓無不夾道歡迎。而每當許長恩要走的時候,百姓則都是滿面淚水,不舍送別。
與大街上強烈的悲傷情緒不同,在朝堂之上百官顯得極為沉默。
如今記國的皇帝名為東恒是東耀第十二個兒子,在他的眾多子嗣當中,東恒并不受寵,母親也只是宮中的一個宮女而已,因此東恒基本上沒有什么根基。
這就意味著東恒很好掌控,于是被眾多大臣選出來繼承了皇位。
東恒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就是一個傀儡而已,所以登基這么多天了,在每日的朝會上,他只是像木頭一樣坐在皇位上,大臣商議之后,自然會將旨意送到他面前,他只要說一聲可就行了。
此刻朝堂之上大臣開始匯報這幾天的消息,幾乎沒有一個好消息,不是這座城池被打了下來,就是那一路軍隊被、成建制的消滅。
大殿當中幾乎只剩下這些壞消息回蕩,所有人的臉上,都縈繞著一股黑色,這是一種絕望。
等到所有的壞消息都匯報完畢之后,東恒看了看身邊的太監。
按照以往的流程,這個時候眾大臣就應該已經將擬好的圣旨送上來,然后讓東恒來蓋章,現在的東恒也只是一個無情的蓋章機器而已,實際上就算沒有他這個人,這些政令依然會毫無阻礙地推進下去。
他只是一個吉祥物而已。
就在太監要開口的時候,有個人突然站了出來,開口道
“陛下,三日前恒都城城主許長恩,與齊國澹臺云交戰,此人不戰而降,而后自殺。請陛下擇其罪。”
朝堂之上變得更加安靜了許多,所有人都看著開口的這個人。
開口的這個人是紀國的御史大夫,負責的事情就是彈劾百官,所以由他來說這個事情是再正常不過了,但是說的這些話,卻充滿了主觀的判斷。沒有一點客觀事實在里邊。
這上面的人都知道恒都城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許長恩不愿意生靈涂炭,于是將恒都城給獻了出去,但本人并不享受齊國給予的榮華富貴,而是以身殉國,表明自己的一片心意。
這樣的做法站在朝廷的角度來說,自然還是可以指出許多錯誤的地方,比如說為何許長恩不領軍頑抗呢?
哪怕盡量給朝廷爭取多一點的時間也好。
而此刻周讓也正是抓住這一點開始攻擊許長恩。
東恒的臉上沒有一絲情緒,雖然周讓問的人是他,但是他自己很清楚自己是不需要表達任何看法的。
果然有另外一個人道:“不錯,許長恩作為朝廷命官,深受皇恩,陛下令其守衛一城。恒都城也算是一個大城,人員充足,裝備精良,可是他居然如此干脆的投降,甚至沒有讓齊人損失一兵一卒就輕松的拿下了恒都城,此人沽名釣譽。陛下應當嚴懲之。”
而現在開口的人則是記國的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