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森其實不認為帶英真有本土陷落的風險。
不僅是他這么認為,聯合王國的眾多將軍、議員們是這樣認為,歐州盟友們是這樣認為,帝國是這樣認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專家們也如此認為。
登陸作戰從來都是對進攻方壓力極高的類型,要知道牢希曾經為了海獅計劃幾乎是盡傾國之力,最終失敗后其實就已經為后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而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更是完全靠著同時代的數值怪玩家帝國,那個時候環比其他、堪稱天選之子的帝國工業實在強大的過分。
就這樣登陸過程中承受的傷亡以及彈藥消耗也是難以想象的,全靠帝國逆天的數值硬生生頂了過去。
帶英甚至整個歐州的海軍拼在一起說不定也會和第三艦隊拼個兩敗俱傷,但守島么……這個連棱角大樓支援都不需要,帶英自己都有把握頂住。
之所以不想打,只是代價太大,大到布萊爾認為遠不如想辦法打發掉第三艦隊有性價比。
唐寧街的老爺們在此時依然保持著正確的判斷:
第三艦隊、失落帝國的目的不是帶英,至少現在不是,核心目標一定是牽制帝國!
而第三艦隊的結局一定是消亡,哪怕有補給船隊的支持也必然不可能長久。
只是理性的判斷無法解決現階段的困窘,要是第三艦隊就死盯著帶英窮追猛打,就算帶英最后贏了也是一地雞毛,不僅什么都得不到還損失慘重。
根據財政大臣的估算,戰后必須要加大力度恢復海空軍,巨大的軍事支出加上資本外逃帶來的經濟衰退至少明顯影響5年,并從長期看來聯合王國國際威望的損失更嚴重。
既然不是有倒臺風險,而是抱著利益目的談判,那布萊爾制定的策略自然也不是上來就伏地跪拜求放過。
就和三國時期謀士初次見面都要說一句“大王死期將至矣”一樣,威爾森得先嚇唬嚇唬第三艦隊,表明聯軍軍容之強盛、聯盟之凝聚、第三艦隊危在旦夕之后,才慢慢開始談條件說多少補償你們換個地兒鬧去吧云云。
這種談判策略一般都是雙方心知肚明,然而不幸的是唐文現在火氣很大:
為了圣誕攻勢和炒股他已經連續半個月都高強度熬夜,大半夜接見威爾森就為了瞎掰扯?
經過簡單的思考過后唐文得出結論:
還是打的輕了。
他很清楚威爾森只是個使者做不了太多主,自然也沒有周旋的意思。
“閣下,您不用再說了。”
才起了個頭的威爾森還沒進入狀態就被打斷,直到他被幾個水兵控制住時臉上的茫然尚未褪去:
“嘿,嘿!你們在做什么,我們是在談判!”
“您認為這是談判?我只看到了你們的傲慢,難道還認為第三艦隊還會像曾經一樣自沉嗎?我們不接受這樣的傲慢!”
水兵幾乎是粗暴的硬拉著威爾森就往魚雷發射管里塞,威爾森一邊拼命掙扎一邊大叫道:
“等等,這是談判,你們可以提你們的條件,也許我們可以討論!”
威爾森幾乎要崩潰了,現在他真的很想說一句:
你們倒是還價啊!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不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