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受內外奏章、敷奏、封駁之事的通政司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一道道奏疏堆積在書案之上,待記錄整理后,便會陸續送往內閣。
這些奏疏,幾乎全是彈劾沈念的。
沈念被笞四十,就意味著毆打百姓的事情已坐實。
不到一個時辰。
便有不下五十名官員陸續上奏,彈劾沈念毆打百姓,不修私德,此類官員不宜侍君左右。
沈念被如此多的官員彈劾,不是人緣不好。
而是京師各個衙門官員、特別是科道言官,都有考績要求,若呈遞不夠數量且言之有物的奏疏,那是要被罰的。
而今,沈念打人之事成立。
他們上奏彈劾,既不會有站隊錯誤,又是為君著想,還能得到一份考績。
何樂而不為!
自考成法后,各個衙門做任何事情的效率都非常高,包括彈劾同僚。
整個下午。
彈劾沈念的奏疏不斷,不斷地運往內閣。
甚至還有人在六科廊道排隊,高呼著:“私德有瑕者不可留于君前!”
大有要為大明朝犧牲自己的氣魄。
他們欲面見閣老,痛斥沈念之過。
但內閣沒有處理奏疏,也沒有見他們。
黃昏時分。
就在一些官員聚集在通政司,等待內閣消息的時候。
翰林院學士馬自強、翰林院侍讀學士申時行,翰林院修撰王家屏、徐顯卿、張位、于慎行、沈懋孝,翰林院編修沈一貫、沈淵、黃鳳翔、王懋德、公家臣等,翰林院檢討王祖嫡、趙用賢、劉克正、劉楚先一行,來到了通政司。
這種陣仗,甚是罕見,即使打群架都很難輸。
馬自強大步走進通政司,拿出一本奏疏,高聲道:“翰林院諸官聯名上奏:吾館檢討沈念因拒賄,而被奸商出言威脅,為不陷于貪而毆打奸商,何罪之有?”
“沈念實為年輕官員拒貪之榜樣,然竟有官員彈劾其私德有損,實屬大謬,翰林院諸官,懇請陛下主持公道!”
此話一出,通政司驟然安靜下來。
很多官員都意識到:風向有點不對。
翰林院諸官齊齊出動,顯然是商量過,且他們這個角度找的太精辟了。
看似為沈念辯解。
實則將此事的性質上升到了“官場行賄受賄”的高度。
這就是沈念的計劃。
他毆打喬文道后,若北鎮撫司將此事壓下去,此事可能也就過去了。
但沈念若受了笞刑,便坐實了打人之事,便一定會有官員彈劾他。
彈劾他后,事情就變大了一些。
然后翰林院官員集體出動,再為沈念抱不平,將此事定性為:一個官員因拒賄而出手,絕不應有罪!
沈念計劃的核心便是:借此事,治官場之賄。
馬自強聽后之所以興奮,乃是若依沈念計劃去做,整個翰林院官員都將有功。
此計劃可是得到了首輔張居正的支持。
不過,張居正調整了沈念的計劃。
他寫給沈念的那句話是:“治貪難,不如令如子珩者免陷入貪!”
此話之意是——
朝堂官員,貪者甚多,若如考成法或給驛條例那般治貪,大明朝都將傾覆,不如將力度變小,化為如何讓年輕官員免陷入貪墨之中。
沈念能懂張居正的無奈。
他在萬歷元年便有倡廉懲貪之舉。
比如南京兵部郎中張明化賄賂賄賂禮部侍郎董傳策一百兩白銀,二人皆被撤職;巡撫大同僉都御史劉應箕私吞公帑被撤職……
但也只是殺雞儆猴。
當下,若全面治貪,那相當于割開了大明江山的大動脈。
沈念這一計。
相當于調動了張居正、馮保、馬自強等所有翰林院官員,一起行事。
即使掀不起一陣治貪的大風,也能讓一些行賄受賄者哆嗦一陣子。
且沈念還能將這個毆打商人的污點,變成仕途閃光點。
他的目標很清晰。
在為大明做些事情的同時,讓上面的人看到他的優秀。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