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十,午后,翰林院,編修廳。
沈念坐在書案前,正在埋頭草擬罪己詔。
依照慣例,罪己詔應由內閣閣臣或翰林學士草擬。
但三大閣老與兼任禮部尚書的翰林學士馬自強都忙著寫致歉書。
外加沈念最是知曉此詔的下筆輕重,任務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罪己詔。
忌態度不誠,忌含糊其辭,忌敷衍塞責,忌弄虛作假。
因為要昭告天下。
要令遼東地方官員在衙署前向百姓宣讀,要篆刻在遼東地界的石碑上,要留給后世之人逐字逐句分析解讀。
身為史官的沈念,寫起這個,并不算費力。
小萬歷又不是像他皇爺爺那樣,被當時百姓譏諷為“嘉靖嘉靖,家家皆凈”。
他當下的口碑尚可。
圍繞“敬天不誠,為君不逮,馭人不當,應修德弭災,視民如傷”的主題去寫就行。
……
日近黃昏,臨近放衙。
沈念將草詔呈遞到了內閣。
張居正看后一字未改,非常滿意,直接呈遞到了禁中。
張首輔無異議,基本上小萬歷便不會再有異議。
與此同時。
閣老堂官們也圍繞自己“輔政無狀,無功受祿”,寫起了致歉書。
他們的致歉書比罪己詔難寫。
因為當下大明的天是在他們肩上扛著,他們必須深刻檢討,傾力攬責,為君分憂。
若自懲自斥的力度不合言官之意,必然會遭到瘋狂彈劾。
沈念聽說,小張閣老張四維一夜未眠,致歉書長達兩千余字。
……
翌日一大早,沈念從禮部得到消息。
罪己詔將于明日一早頒布,然后由通政司抄發全國。
同日午后。
三大閣臣、六大堂官(尚書或侍郎)將率百官前往城北郊外,向遼東災民致歉。
此事在民間造成的反響甚大。
有夸,有貶,還有說陰陽話的。
一些憤青書生稱:此乃朝廷的表面文章,皇帝害怕邊境暴亂,官員為了沽名釣譽,一切都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刻意安排出來的一場戲。
但凡大明之事,總能罵到張居正。
當然,也有一些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朝廷拿出一百萬兩賑災銀是真,嚴懲重懲遼東貪墨官員是真,君臣誠意致歉更是真。
有實實在在的好處,有滿滿當當的誠意。
如此做,還如何斥責朝廷?如何斥責內閣?如何斥責張居正?
……
翌日,天微微亮。
小萬歷便率領百官前往太廟祭祀,由當值通政司官員宣讀《罪己詔》。
“朕以沖齡繼承大統,君臨海內四載于茲,馭極以來,欲興太祖之盛,以永鴻圖,然今遼東災異,黎民受苦。朕痛心疾首,寤寐難安……”
小萬歷跪在太廟前,腦海中浮現的全是棚戶中災民的生活慘狀。
他眼眶泛紅,甚是自責。
在《罪己詔》宣讀完畢后,他決定自懲減膳,吃齋一個月,以慰遼東百姓。
之后。
三大閣臣、六大堂官帶著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奔向城北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