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八,入夜。
沈念在京師閑逛了近一日后,于正陽門大街南豬市口喝了一碗熱乎乎的羊肉餡餛飩,然后返回翰林院。
他要動筆了!
一眾翰林官得知沈念入夜返衙后,便都猜出他要擬策。
一個個的心情都緊張起來。
沈念作為當朝公認的“擅策之官”,向來都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擬一道策成一道策,且往往都在眾人意料之外。
于是乎,眾翰林官也都紛紛下筆。
即使想法不成熟,也全都寫了下來,不然待沈念之策被朝廷選中,他們連展現自身想法的機會都沒有。
……
臘月二十九日,清晨,無常朝,無日講。
除了禮部、鴻臚寺等準備元日朝會的官員較為忙碌外,其它官員就剩下一事:思索令地方兼并者配合朝廷丈田的良策。
這時。
數十封奏疏,包括沈念昨晚熬夜寫的奏疏,全都呈遞到了通政使司。
很快。
這些奏疏全被謄寫三份。
一份入禁中,一份入內閣,一份入票擬司。
其中。
沈念的奏疏,直接被通政使司官員放在最上面。
不到一個時辰,沈念的奏疏內容便傳到了京師各個衙門。
這道奏疏的名字平平無奇,即:《丈田抑兼并疏》。
但內容卻令觀者無不驚駭。
“田地者,民之本也,田畝兼并,賦稅失平,倉廩漸虛,國脈蠹蝕,社稷堪憂。”
“當下,吾朝兼并之家有六,宗藩、士族、武將、富商、豪強、寺僧。”
“此六家,或奏討官田,或強占民田,或變公田為私田,或逼迫百姓投獻,或趁災低價強奪,或逼迫信徒捐獻,以至于大族田連阡陌,小民皆為佃仆。”
……
“田有定界,稅有定主,社稷方穩,國才能興。”
“兼并之家,百年之后,必成門閥,門閥之害,不可再現。”
“為抑兼并,使得富貴者難以巧立名目避稅,貧困者不承重役而變流民,臣特獻上三策。”
“其一,設虛田稅。所謂虛田,即非法兼并之田,包括偽造奏討之田、投獻之田、詭寄之田、賤買之田、武力脅迫之田、以信徒之名施舍之田等等。虛田無免稅之特權,虛十畝田以上者,稅倍三,虛五十畝田以上者,稅倍五,虛百畝田以上者,稅倍十……”
“其二,置霸田碑。所謂霸田,即剝削之田也。對非法所得田畝而不愿歸還者,于各地州府縣學、縣衙、貢院等處,刻碑設霸田名錄,令天下知。”
“其三,黜科考權。凡虛田五百畝以上或霸田一年而不還者,黜同族后輩科考之權,斷仕途之路。”
……
“臣之三策,盡為大明田畝之數盡歸實數,如此,國賦充盈,黎民安業,盛世可期也。”
……
簡單來說,沈念針對“宗藩、士族、武將、富商、豪強、寺僧“這六大主要兼并田地者,采取了三道措施:罰錢(虛田稅),辱名(霸田碑),絕仕途(黜科考權)。
這三道策略,算不上“剛柔相濟,恩威并施”之良策,更像是鈍刀子割肉,不殺人但疼人。
沈念的用詞很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