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居正這位顧命大臣在朝,絕不會有官員膽敢上奏懇請小萬歷親政。
因為權力變更。
意味著大明“張居正柄國”的輔政格局會被打破,意味著內閣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在軍政事務上的決策權將會大幅度衰減,還意味著會出現諸多人事調整。
另外,小萬歷的心態也有可能大變。
曾經。
尚未登基親政的隆慶皇帝在百官心中的模樣是:性沉潛,寡言笑,節儉自持。
但親政不久,便變成了:沉溺后宮,日御數女。
當然。
皇帝親政也并不一定是壞事。
比如:小萬歷的爺爺,嘉靖世宗皇帝。
十五歲(虛歲)登基,繼位之初通過大禮議之爭便親政掌權,其積極理政、整頓吏治、輕徭薄役,恢復生產,憑前期政績,堪稱:中興之主。
親政之好壞,無具體標準,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個人能力與品性。
依照往昔大明幼主登基之常例。
一般是輔臣上奏自退還政,或輔臣無能力輔政的情況下,百官上奏懇請皇帝親政。
但現在。
張居正丁憂在家,輔政攝政的是內閣與票擬司。
禮部郎中劉應麒的“懇請小萬歷親政”奏疏一遞,無異給內閣和票擬司出了一道難題。
作為臣子,沒有資格評定小萬歷能否親政。
此奏疏一出,官員們要么撰寫奏疏附議,要么保持沉默。
然保持沉默,有反對小萬歷親政之嫌疑。
特別是內閣與票擬司的官員。
不但有反對之嫌疑,還會被一些官員認定為:貪戀權位。
劉應麒的奏疏呈遞還不到半日,便有三十多名官員呈遞奏疏附議。
這些官員都想進步。
待小萬歷親政,其與票擬司檢詳官、一眾日講經筵官的接觸便會減少,而他們的表現機會便會增多。
外加有人反對張居正這套新政策略,故而也主張小萬歷親政。
皇帝親政,往往為了提高皇權,會出臺一些壓制當下權臣、重用新人的政策。
如此,其它官員便有了機會。
他們考慮小萬歷是否應該親政的邏輯,是對自己是否有利,而非對大明江山是否有利。
……
票擬司內。
五名當值的票擬檢詳官看到禮部郎中劉應麒的“懇請小萬歷親政”的奏疏后,商討一番,以”無資格評定陛下能否親政”為由,票擬留白,將奏疏送往了禁中。
然后便返回各自衙門,撰寫奏疏附議。
沈念知曉此事后,不由得皺起眉頭。
他推測。
接下來絕大多數官員都會隨大流,上奏懇請小萬歷親政,畢竟,小萬歷早晚都是要親政的。
而小萬歷也絕對傾向于親政。
小萬歷大概率會遵從“三讓之禮”,先辭讓顯德,再辭顯賢,最后不得已同意,答應群臣所請,展現君明臣賢之風范。
然沈念覺得,當下并非小萬歷親政之時。
他并非覺得小萬歷沒有能力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