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欽天監的這份奏疏在,遷祖陵,遷泗州之民,保河漕順利,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沈念看完后,并沒有覺察出哪里不對。
“殷閣老若看罷此奏疏,理應甚是高興才對啊!”沈念喃喃說道。
就在這時。
沈念看到此奏疏末尾有一句話:建議遷祖陵于順天昌平,規模復刻原陵。
看到這句話,沈念頓時明白殷正茂為何如此著急了。
遷祖陵于順天昌平沒問題,因為此處乃是大明皇陵的聚集地,但后半句話,有大問題。
他看向楊宏亮。
“楊監正,將祖陵遷于何處,你說了算,但以何等規模安置,你不能定,殷閣老與本官定下的是,此事若成,則在明年五月,麥收之后,遷祖陵,遷泗州之民。你覺得要復刻祖陵之原樣,時間夠嗎?朝廷有那么多錢嗎?”
“是……是下官多言了,下官有錯,此事應由陛下定奪!”楊宏亮朝著沈念拱手。
當時,規劃遷祖陵、遷泗州之民時,殷正茂與沈念是做過預算的。
明祖陵,非皇帝陵墓,又是衣冠冢,若遷到順天昌平(明皇陵聚集地),一切從簡地修建一座陵墓即可。
若復刻原陵,至少要拿出二百萬兩白銀以上,且在半年之內,根本不可能完工。
當年,嘉靖皇帝修陵用了七年,耗銀達八百萬兩,建成了僅次于明孝陵的永陵。
隆慶皇帝死得倉促,其陵墓乃是拿著嘉靖皇帝為其生父準備的壽宮改造而成,規模很小,時間倉促,據說耗費了一百五十萬兩白銀。
小萬歷非常愛面子,且是個非常愿意為皇室花錢的皇帝。
若欽天監建議復刻原陵,他還真會大興土木,重建祖陵,這對當下的國家財政而言,是極大的消耗,殷正茂自然不同意。
就在這時,殷正茂來到了茶室。
其一進門,還不待沈念與楊宏亮拱手行禮,便瞪眼看向楊宏亮,道:“楊監正,上天何時示意你,要以原有規模復刻祖陵?”
殷正茂說話向來如此,誰做的不對,他滿嘴都是火藥味。
“下官知罪!下官知罪!”楊宏亮無奈拱手,然后道:“殷閣老,若陛下召我,問詢應以何等規模重建祖陵,下官應如何回答,戶部的預算是多少呢?”
殷正茂緩了緩,伸出一個巴掌。
楊宏亮面露難色,想了想后,道:“五十萬兩雖說有些少,但若將祖陵遷移到昌平,石像、城墻、地磚等都可與諸多皇陵共用,外加日后亦可再進行修繕,下官便依照這個數額,以備陛下問詢!”
五十萬兩,也在沈念的接受范圍之內。
近十年來,每次泗州水患,朝廷少則撥銀五萬兩,多則撥銀十余萬兩,僅僅是保護祖陵,就消耗了一大半。
如此比較,遷陵無疑是更省錢的,五十萬兩,已經很劃算。
殷正茂微微搖頭,一臉認真地說道:“不是五十萬兩,是五萬兩!”
“啊?”
楊宏亮甚是驚詫,直接朝著殷正茂拱手道:“若是五萬兩,那下官便不在奏疏中撰寫規模大小,陛下問及,下官也只能稱難以定奪了!”
“不行,陛下更信欽天監之說,你做事必須做全面,遷陵之后,吉壤由欽天監定,陵墓設計由欽天監與工部一起定,預算需要你有一個大致估算。”
聽到此話,楊宏亮的臉上滿是委屈。
“殷閣老,依照常規,欽天監確實應參與陵墓設計,但五萬兩的預算,最多修個墓穴,下官要敢這樣說,不是逼著陛下不孝嗎?”
“殷閣老,五萬兩,著實太少了!您是不是有別的想法?”沈念開口道。
殷正茂微微一笑,道:“知我者,子珩也。”
“待陛下確定遷陵后,接下來便是要選擇吉壤,吉壤定然是在昌平群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