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二日,京師內的年味越來越濃。
前來大明朝貢的國家、部落也都陸續抵達京師,被安排在相應的驛館居住,學習朝貢之禮。
相對于永樂年間,來大明朝貢的國家部落高達六十多個。
當下來朝貢的只有不到十個國家與部落,皆是如朝鮮、琉球、暹羅等核心藩屬國,外加北境、東北、西北的土司部落。
其他外邦不是不想來,而是大明不讓他們來,或不讓他們一年一貢。
所謂朝貢,即朝拜,進貢。
但是,外邦進貢的物品太寒酸,大明賞賜的物品太貴重,價值能相差上百倍。
外加大明施行海禁政策,對外交流甚少,以及路途遙遠、外邦政權不穩定等原因。
像日本,因倭亂,因嘉靖二年島內兩撥勢力各遣使團來朝貢,直接在寧波市舶司發生武斗,被大明禁止朝貢。
像中亞的一些陸路國家,基本上都是五年一貢、十年一貢,甚至不與大明接觸。
不過,能來朝貢的國家,都是對大明依賴性較強的國家。
目前,大明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是朝貢貿易。
即先承認大明天朝上國的地位,成為大明的朝貢國,才有資格與大明進行貿易往來。
而此種貿易的方式有三種。
其一,回賜。
即他們向大明朝貢,獻出土特產,多為香料、象牙、珊瑚、珍珠、瑪瑙等(數量稀少),而大明回賜他們大明的特產,多為茶葉、絲綢、酒水(量多質高)等。
其二,會同館交易。
朝貢使團可將攜帶的進貢以外的商品,在會同館,在禮部官員的監督下,進行售賣,交換商品。
其三,勘合交易。
大明會對朝貢國家分發勘合(朝貢證明),朝貢國家的商人可持勘合前往大明沿海的市舶司進行交易。
第三種方式屬于貢市合一,與北境的互市之策有些相似,此舉使得海外的民間交易逐漸滲透進來。
自隆慶之后,大明海禁松動,處于“時緊時松,時禁時弛”的狀態。
因此狀態,大明的藩屬國琉球、朝鮮,幾乎成了大明對外貿易的中間商,年年獲益頗豐。
他們對大明,如同兒子對父親一般忠誠。
……
當日下午,沈念得到消息,蒙古俺答部落(即土默特部,后續一直稱俺答部落)使團也來到了京師。
帶隊者,乃是俺答的四女婿巴吉。
俺答部落在這兩年與大明的互市中得到了不少好處,故而他們比大明更渴望北境太平。
同時俺答部落還不希望其他部落被大明封貢,特別是土蠻部落。
為此,大明與土蠻部落發生戰事時,俺答部落一直是為大明提供情報的。
巴吉喜歡漢文化。
據說剛滿四十歲的他擅于寫詩,熟讀兵書,乃是俺答最信任的謀臣。
若如往年一般的朝貢,他不會親自來,他來自然是要與大明洽談一些其他事宜。
對此,大明的態度也非常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