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了,都不吱聲,似乎并不覺得有問題,趙禎想來,這些人都是一個時代的,自然對現在的兵制熟悉。
趙禎對朱洪基說道:“朱教諭,你也談談。”
朱洪基想了想道:“莊主,太祖曾言“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全靠衛所制。衛由衛指揮使統率,轄五個千戶所,計有五千六百人;千戶所由千戶率領,轄十個百戶所,共一千一百二十人,百戶所由百戶帶領,轄兩個總旗,共一百一十二人,總旗又轄五個小旗,共五十人,小旗十人。”
“太祖以為此是‘萬世不拔之計’,軍民分籍。當軍之家皆入軍籍,稱軍戶,屬都督府,不受地方管束,優免一丁差徭。軍戶固定承擔兵役,父死子繼,世代為兵,并隨軍屯戍,住在指定衛所。”
吳用聽了,不免多問了些,朱洪基也詳盡的回答了。
吳用說道:“莊主,軍俸先不說,首要的還是先定軍制,秦漢以來,用征兵制,成丁皆服兵役。隋朝沿襲西魏、北周府兵制。軍士依均田令授田,免納租庸調,平日生產,輪番宿衛,戰時出征,資裝自備。在鄉為農,在軍為兵,兵農合一、寓兵于農。”
“唐初繼隋,恢復府兵制,也屬征兵范疇。其后征戰益多,勛賞不兌現,軍士地位下降,府兵制日趨敗壞,募兵制逐漸興盛。唐末,各節度使控制地方政權,更是征募、豢養大批軍隊,與朝廷抗衡,募兵由此興盛。”
“太祖皇帝繼柴周,也行募兵制,國家出錢招募軍隊,派發武器,禁軍專職戰斗,不再務農生產,戰斗力提高不少。”
“聽朱先生所說,明朝先實行軍戶制,后軍戶制與募兵制并行,戚家軍、俞家軍乃至家丁私兵都屬募兵。”
“由此可見,兵制從大方向來說,不過征兵制、募兵制兩種。征兵制優點是壯丁都是士卒人選,戰時從征,平時務農,資裝自備,養兵費用少。缺點也很明顯,除去常設之軍,其他軍士缺乏訓練,戰斗力弱些,如果長期戰爭,務農壯丁減少,將造成田地荒蕪,農業荒廢。”
“募兵制,優點是以當兵為職業,不事生產,領餉服役,戰陣精熟。缺點就是耗費更多。”
“以此來看,小生認為還是募兵更好。只要軍餉按時足額發放,士卒自然用心。以軍士為職業,錘煉武藝,習練戰陣。軍士戰力自然更好。”
眾人討論一番,都認可吳用提議,仍舊用禁軍募兵之制。眾人又七嘴八舌的說起禁軍軍制壞處,認為禁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軍士地位低下,階級固化,賞罰不公。
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自然能夠保證軍士戰斗力。
趙禎結合眾人意見,仍舊用宋軍募兵之制,商量一番,將軍士仍舊分為三等,半年一考核,能者上,庸者下。
軍中什伍之長,隊頭、傔旗都由上等兵充任,除去本俸,也有職俸、階俸。戰時雙俸,立功獎賞。都頭以下,貴階俸,輕職俸,伍長、什長、傔旗、隊頭,職俸以此加10錢,階俸以千錢增遞。都頭以上,職俸、階俸并重。旨在鼓勵軍士錘煉武藝,奮發向上,增強戰斗力。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