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一:祈雨,持此珠祈雨,有雨神相助,雨量半尺。
效果二:內蘊法力,一道紅光起,箭矢暗器不能近身。防御+5。
效果三:親善,內涵龍之氣息,龍屬、馬類生物親善。效果+5。
效果四:配之,如火云在身,富貴+5。
趙禎見了這珠子,吃驚不少。幻世界收獲愈多,疑惑愈多。壓下心中思緒,趙禎道:“智深兄弟,寶珠我就拿走了。董老道那里,我使人知會一聲,讓他早日過來點穴。”
辭別眾人,趙禎只帶張齊等莊丁下山去了。
騎在馬上,趙禎手里拿著火珠,神思不屬。張齊也不說話,跟在趙禎身邊,埋頭趕路。
等趙禎抬頭時,已過了西溪村。趙禎自嘲一笑,說道:“張齊,轉道去靈官殿。”
說著,趙禎掉轉馬頭,往東溪村趕去。
見了禮,趙禎說道:“董老道,曾聽你說能看風水,尋龍點穴。不知可能點穴掘井?”
董老道聽了道:“大官人,老道雖無道法,能活的如此滋潤,全靠測字看風水的本事。尋水脈自然難不倒老道。只是縣里到處水源充足,不知哪里要掘井?”
趙禎把二龍山寶珠寺大寨情形說了一遍,董老道以手撫須,說道:“大官人放心,今日日落前老道去一趟,寺里既然有水井,自然就有水脈。”
趙禎不由問道:“老道,如何看水脈?”
“大官人,相傳有觀氣之法,老道不曾學得。不過,這找水脈之法確曾學的。這法子其實不過是經驗之談罷了,許多都是掘井人口口相傳的。老道有幸,曾救過一個逃荒的掘井人,這才知曉一二。”
“這法子說穿了,一文不值。若無人點播,至死也是一無所獲。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此可謂之也。比如這看水脈,一察地勢走向,二察草木生長,三察水霧形成。”
“譬如‘撮箕地,找水最有力’,三面環山的撮箕地,水流集中,此處打井,出水最多。再如‘灣對灣,水不干’,兩處山灣相接處,若有好水植物出現,此處打井,必有好水。”
“再如‘山扭頭,有水流’、‘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等等。”
趙禎道:“這些諺語說的都是低矮處找水打井之法,這山上如何尋水?”
“這個也有法子,這法子相傳出自百工之祖魯班。多備瓷碗,于日暮時分,碗底朝上,倒扣地上。第二日一早,于日出之際,翻碗一看。若碗底凝結水珠,此地必有水脈。”
趙禎道:“真不愧是百工之祖,見微知著。我倒不曾聽聞魯班掘井故事,只道他于木匠一道上最為人稱贊。我見縣里木匠作坊里都供奉的他老人家牌位雕像。”
董老道也說道:“名留青史者,必然能人所不能。就拿掘井來說,魯班也有規矩留下。這第一條就是砌壘井壁,必留蹬腳穴,以備落井之人攀扶逃生。再就是井底要留貓兒洞,以防歹人落盡下石,傷人斃命。這當是魯班祖師爺觀《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所載:‘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龍工衣自旁而出。’而定下的規矩。”
董老道接著說道:“大官人,后日月德合,時陽,生氣,喜神東北,宜祈福。我這里已設好祭壇,明日法器開光,大官人可要來看?”
趙禎道:“自然要來,不知道長做了幾柄法器?”
“三柄桃木劍,再有一把桃木斧、一個桃木葫蘆,未成器前就一直供奉著,到底是千年之木,自有靈性。成器后又日夜供奉誦咒,想必能成法器。桃木還剩下大半,仍舊供奉著,留待以后。”
趙禎點了點頭,如此法器也算備了不少,安陵堌堆之行,成算不少。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