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兗州岱岳廟會熱鬧不同,梁山慶成宮一如既往的安靜。這日,趙禎正在慶成宮里召見了淄州通判【鐵面獄吏】畢應元。
只聽畢應元道:“國主,淄州之事,臣已辦妥,前來復命。”
趙禎聽了,問道:“畢通判,當初要留你主管刑獄事,你卻執意要去淄州,問你何事,你也不說,今日終于要揭曉。”
畢應元道:“國主,當初臣也無十全把握,如何敢說。當初,我因這事遭溫彥這廝構陷去職。能重回淄州,自然不肯放棄。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還是叫我尋到。”
說著,指著佛手手里的長匣子道:“匣子里的就是臣尋來的寶物,獻給國主。”
佛手打開匣子,趙禎看時,卻是一口寶劍。
趙禎把那劍抽出一段,不禁打了個寒噤,一股冷氣夾面而來,毛發皆豎。看那鋒刃時,乃是四指開鋒,一指厚的脊梁,鏡面也似的明亮,望著如一汪水,照耀的人臉都青了。
趙禎不禁脫口而出:“好劍!”
世界日志
龍驃劍:(六階,帝王之劍。)
特性一:劍有龍紋,貴氣逼人,非王者不可配。龍氣+1。
特性二:砍銅剁鐵,如削竹木,鋒銳+7,堅固+6。
只聽畢應元道:“國主,這劍相傳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佩劍。據傳,太祖一日途徑高苑地界。時值酷暑,烈日炎炎,溽熱難熬,飲水枯竭,人困馬乏,眾將士群情躁動。”
“行至濟水故道旁側,忽見水道北側有一井,井水晶瑩澄澈,清涼誘人,無奈井深難以汲取。太祖縱身下馬至井前,向天祝禱,拔劍直入井中,古井轟然東南向而傾,俄而一股清流噴涌而出。”
“太祖登基,感念高苑神井溢水相助之恩,遂親筆御書,賜名【扳倒井】。臣當初在淄州,聽聞這個傳聞,自然多方打探。”
“凝神溪中,總能見一道白光來去如電,千方百計打撈,卻叫溫彥這廝打聽到。這廝要爭功,尋個由頭,卻叫我罷官去職。不曾想,這廝到底不曾打撈到這把寶劍。”
趙禎聽了,哈哈笑道:“這廝是個幸進之人,哪里能安心做一事。約莫也是半途而廢,不似畢通判這般用心。”
“如今這事已辦成,愛卿還是到刑部,任刑部郎中,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讞。”
畢應元聽了,略一猶豫,上前謝恩。
起身后,畢應元開口道:“國主,這淄州當還有一樁寶物,國主可使人留意。”
趙禎道:“太祖如此偏愛淄州?”
畢應元搖頭道:“并非太祖遺留。臣在淄州,留心淄州民俗,以此知之。”
“淄河源頭百草豐茂,有一山,名叫金牛山。有牧牛者,每上山,輒見牛多一頭,下山時再數,并無增減。久而久之,牧者看出有一金毛小犢,在牛群中往來,此地牧牛,牛群興旺從不生病。我雖不曾親見,麾下小吏卻說的活靈活現,國主可叫人留意。”
趙禎想了想,使人把【金毛犬】段景住叫來,把金牛山一事說了。
段景住道:“若是驅趕牛馬,辨別好壞我還成。這神牛,卻如何捕捉,總不能用套馬桿捉它吧。”
趙禎道:“嘿,這事也說不好。你也不必為難,且只管走一趟,若是真有神牛,到時候,請公孫師兄等人一并出個主意。”
段景住聽了,領命而去。
自此,畢應元就在刑部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