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這種內在產生的有序能量場,能有效抵消“負面頻率”的干擾。崔明遠團隊嘗試在實驗室里模擬這種有序能量場,雖然遠遠達不到霍晴羽自身的強度,但即便只是極其微弱的模擬場,也能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受試者在暴露于模擬“負面頻率”時的焦慮水平。
“難以置信!”一位年輕的研究員看著實驗數據驚呼,“這似乎表明,人類意識通過某種特定的訓練(修煉),確實可以引導自身的生物能量,形成一個微型的‘局部有序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外界的信息熵增(混亂干擾)!”
崔明遠目光灼灼,沉聲道:“科學的盡頭是哲學,而哲學的某些分支,或許早已被古老的修行體系以另一種語言描述和實踐。物理學通過外部儀器發現并利用宇宙能量,而修煉體系,則是通過開啟人體自身的‘內宇宙’,直接與宇宙能量溝通和結合。后者看似更‘簡單直接’,但門檻極高,它要求個體沖破自身靈智的蒙昧(開啟智慧、明心見性)和肉身經脈的阻滯(淬煉體魄、打通關竅),更需要那些玄妙的心法作為‘操作系統’和‘編譯器’,來引導心境,打開靈智的權限,最終才能安全地調用那磅礴的力量。”
他越說越激動,感覺自己觸摸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橫跨文理的全新領域。數月的研究與思考最終匯聚成一篇重磅論文——《論物理學與玄學的未來結合點:從能量頻率與意識相干性談起》。
在這篇論文中,崔明遠沒有提及任何具體修行法門或超自然事件,而是嚴格從實驗數據出發,以能量頻率、信息熵、相干性、生物場等現代科學語言,大膽提出了一個假設:存在一種尚未被完全認識的、基于意識與生物能量高度有序化的“內源性低熵態”,這種狀態可能能夠影響甚至一定程度上免疫某些外界不利的能量信息干擾。
他進一步推論,古代東方哲學中的“氣”、“神”、“天人合一”等概念,或許正是對這種“內源性低熵態”的不同描述和追求途徑。
論文最后呼吁科學界應以開放的態度,研究這種“意識-能量-物質”的深層關系,這可能為未來的人體健康、心理健康甚至信息防護技術開辟全新的方向。
論文以岷水集團科學研究員的名義發表在國際頂尖的交叉學科期刊上,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引發了全球科學界的巨大震動!
支持者為之歡呼,認為這是打破學科壁壘、開創未來新科學的勇敢嘗試,許多長期研究意識、冥想、生物能量的科學家找到了知音,紛紛引用和表示支持。
反對者和質疑者則嗤之以鼻,批評論文概念模糊,數據間接,有“偽科學”和“神秘主義”回潮的風險,認為用科學儀器去研究“玄學”是對科學的褻瀆。但無論如何,崔明遠的論文成功地將“玄學”與“科學”的對話,擺上了主流學術界的臺面,引發了空前熱烈的討論和后續研究浪潮。岷水研究院也因此一舉成為該領域的前沿機構。
就在外界為科玄結合爭論不休時,肖家別墅卻是一片祥和。轉眼出了正月,此時,是北方的氣候乍暖還寒。
七個多月的小宸曦已經能搖搖晃晃地獨立行走,性格越發活潑頑皮。但他的聰慧更是令人咋舌。給他買的色彩鮮艷的幼兒卡通書、識字卡片,他毫無興趣,反而總是爬到書房,踮著腳去夠那些厚厚的、充滿文字的傳統典籍。
《山海經》里光怪陸離的異獸圖譜他能看得目不轉睛,《論語》中的句子聽家人念過幾遍就能咿咿呀呀地接上下一句,《道德經》更是常常被他抱在懷里,雖然看不懂字,卻似乎能感受到那種玄妙的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