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漢旗一展,六百精銳騎兵一亮相,匈奴人看到的第一想法就是跑,若是遇上烏孫六千騎兵,估計他們還會想著沖一下。
因此,烏孫的部隊,在陸遠和常惠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猛進,直接攻入了匈奴右谷蠡王的臨時王庭,
俘虜了匈奴單于父輩貴族,還有及單于的嫂子,女兒,姐弟。
犁污都尉,千長,騎將等等四萬余,另外繳獲馬、牛、羊、驢、駱駝等牲口七十余萬頭。
這一仗可以說是烏孫大勝而歸。
“定平兄,我節杖,符印丟了。”
大軍回師烏孫,一場慶功宴之后。
常惠急匆匆的來到了陸遠居所,臉上無比焦急的對陸遠說道。
“什么?節杖丟了?什么時候的事情?”
聽到常惠這話,陸遠也是一驚,這可不是什么小事,漢使的節杖代表的著皇權。
為什么大漢的漢使死后,大漢會不惜余力的給漢使報仇?
其中原因之一,那就是因為漢使所拿的節杖。
或者可以說,節杖才是漢使的本體,沒了節杖那就不是漢使了。
蘇武牧羊十九年,節杖上毛都沒了,他都一刻不敢讓節杖離身。
可常惠這出來一次,把節杖弄丟了,這罪真就是可大可小。
往小了說,皇帝不追究的話,屁事沒有,可要是往大了說,皇帝判他個腰斬凌遲的,他也得乖乖受著。
“慶功宴之前還在,慶功宴之后就不見了,我......”
常惠低頭回復道。
“你先回去,我讓人找找,記住,就當一切都沒發生。”
陸遠看了看常惠。
來回踱步一番后說道。
這常惠也就是遇見了自己,要是換一個人,他得死八百遍。
要知道,雖然天子的詔令,說他們這一次,以常惠為主使,陸遠為副使。
但這只是臨時搭配而已,實際上在這次戰爭之后,陸遠和常慧地位是平等的,因為雙方都是漢使。
現在常惠的節杖丟了,他回去大概率是無的,而陸遠這個使者的節杖還在。
那么這次的功勞,很可能就會直接記錄在陸遠身上。
攻破匈奴王庭,斬殺,俘虜匈奴四萬余人,這戰績是必須封侯的。
“歷史上這一段是怎么記的?
擦,資治通鑒沒這一段,漢書西域傳也沒有這劇情。
是因我而改變了歷史,還是.......
嗯.....常惠傳記中有......原來如此。”
常惠離開之后,陸遠閉目翻看著腦海中的記憶,一本本前世翻閱過的史書,此時都呈現在了陸遠面前。
一段段關于常惠的記憶涌現,良久之后,陸遠才算是找到了關于這一段記憶。
史書上的幾個字,映照到當事人身上,那都是天大的事情了。
(新年快樂,爆更的事........算了,初一不道歉了,后面再說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