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安西軍的運氣,未免也太差了些吧。
回來平叛的萬人十不存一,沒有回來的一萬人,于朝廷斷絕往來二十多年。”
“這一萬安西軍還是調回來的邊軍精銳,損失都這么大。
那大唐內部的兵馬損失只會更大。
我算是明白,為什么大唐無力救援了。
只是,大唐這么強,這叛軍又是什么情況?太離譜了吧。”
“打什么內戰啊!有這能力,直接外出不是更好?
若是沒有這場叛亂,那什么吐蕃,回紇,沙陀敢叫喚?”
“突然覺得,就大唐這情況,義父帶兵戍邊反而更好。”
“其實也不是那么差吧,義父之前扮演李愿的時候,大唐什么情況,大家也看到了。”
“呵,看到了,是看到了,雖然那次扮演中,詩詞多是一些偏上層人士的描寫。
以及一些景色方面的描寫。
可是,你難道不覺得,那寥寥幾首描寫民生的詩,更加的深入人心,更加的無法忘懷嗎?
比如李紳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比如白居易的《觀刈麥》《賣炭翁》,這些描述,義父扮演的時候,可是親眼所見。”
長安,朝堂之上。
此時,唐德宗李適正在召開朝會。
由于年初的時候,大唐正式頒布了兩稅法。
這一法令的頒布,給大唐今年的稅收帶來極大的增加。
而且由于令法初行,很多官員還不知道該怎么從中貪腐。
所以,這一年下來,朝廷的收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卻沒有太大影響。
這會,唐德宗正在和一眾大臣商議著稅法中的一些事宜。
朝中眾人,這會都是高高興興的。
“陛下,尚勤門監門衛領一隊軍士候在皇宮之外,聽聞是從安西都護府歸來的將士,想要上稟陛下西域事宜。”
就在朝中眾人商議的起勁之際,一個小太監來到李適身邊匯報道。
“這些小事還要見朕?讓他們上呈兵部不就行了?
嗯?等等,你剛剛說他們是從哪歸來的將士?”
李適開始的時候精力集中在與朝臣的討論上,就沒有多在意的回了一句。
但剛說完就覺得有些不對,連忙再次詢問了一句。
一眾朝臣聽到李適的問詢之后,也是紛紛停下了討論,將注意力集中了過來。
“陛下,是從安西都護府回來。
安西信使回來了,龜茲城仍在。”
小太監再次回復道。
在小太監這話說完之后。
大殿之中頓時一靜,諾大的宮殿中,竟無一絲聲響,仿佛是連呼吸聲,都在這一刻停滯了一般。
“噠.......”
突然,一個物件破碎的聲音響起,打破了大殿之中的寧靜。
眾人看去,只見是兵部尚書李勉手中的玉圭墜地,碎成數段發出的聲響。
“宣,快宣!快宣!”
李適此時也顧不上失態,連忙對那報信的小太監吩咐道。
安西都護府,自從大歷元年,郭昕擔任節度使后不久,河西走廊被吐蕃侵占后。
就和大唐失去了一切聯系。
至今,已經有十五年未通書信,但吐蕃強大,這一部孤軍,在那大漠之中,只怕是早就兇多吉少了。
所以朝堂之上,大家都很默契的認為安西已經失守了。
卻不想,這時候居然有人從安西回來了。
這對于大唐來說,可太重要了,安西守軍尚在,那就說明西域還在大唐手中。
如今大唐國力日漸恢復,到時候,要是而后安西守軍里外相合,對河西走廊的吐蕃軍,來一個內外夾擊,這河西之地,也就能重回大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