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浩然之名,今日得見,果非凡人吶。”
陸遠上下打量了一下孟浩然,回了一禮道。
“道長謬贊了,請。”
孟浩然擺了擺手道。
“方才聽聞此間有雅事,不知是何事?”
四人落座之后,孟浩然看向三人詢問起了剛才柳氏的事情。
剛剛他從外面進來的時候,就聽到不少姑娘在議論此事,所以忍不住詢問道。
一番交談之后,四人也是相談甚歡,并約定了時間同游。
九月重陽日。
陸遠受邀登山。
與之同游者,除了孟浩然,崔顥,崔國輔三人之外,還有襄陽的主簿,以及一些襄陽學子。
登臨峴山之后,眾人相約作詩。
這種詩詞吧,也就看看,因為是臨時所做。
加上登的又不是什么名山大川。
所以哪怕是崔顥作的詩,也就是中上水準。
當然,用來發朋友圈肯定是夠用的。
只有孟浩然,他是這地方土生土長的人,又在此隱居多年,對這里很是熟悉。
于是做了一首《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
一首作罷,大家紛紛稱贊,算是場上含金量最高的一首了。
不過陸遠那是一點都不含糊,只要有人敢作詩,他就敢記,除非是實在太差的流水賬,不然總能有一個積分的。
太爛的流水賬,在這種場合也不會吟唱出來。
相游幾次之后,時間來到了723年十月。
陸遠和崔顥兩人同崔國輔,孟浩然告別,前往武昌而去了。
崔顥此行,是為散心而來,陸遠跟著崔顥,名為游歷四方,實際就是盯上了崔顥的《黃鶴樓》。
其實崔顥說起來也挺悲催的,他本來是今年(723年)的進士,起點那是很高的,而且還出身名門。
按理講,他此時此刻應該在長安任職才對。
但是吧,他風流成性,考取進士之前,就做了不少的艷詩,名聲差了點。
特別是那川上女和王家少婦兩首,在蜀地傳唱不低。
然后他中進士之后,李邕剛好從渝州下任入長安。
李邕前面剛剛被李白的狂傲懟了一番,回京之后,又看到當年那個在川蜀之地寫皇叔的家伙中了進士。
于是就在唐玄宗面前參了崔顥一本。
就抓著《川上女》和《王家少婦》不放,再加上崔顥二十年歲,就已經和離了一次,這事情一鬧大,大家覺得崔顥這人太浮躁,當下不堪重用,因此,這崔顥的仕途,那可謂是一片暗淡。
唐玄宗就讓崔顥這個進士,暫時休息一番,等沉淀沉淀再用。
然后就有了崔顥這一趟的游歷。
不過就目前來看,從他寫出的《七夕》和前面寫的《代閨人答輕薄少年》來說,崔顥當下是沒什么改過之心的。
很正常,大唐的詩人,多少都有點反骨,嗯......傲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