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山見狀不再遲疑,先是示意工作人員分發厚厚的資料冊,隨后抬手示意哈林開啟會議。
“幸福城檢查站新紀35年第4次檢查官全體會議,正式召開!”
哈林站起身,聲音清晰而沉穩,“本次全體會議主要聚焦于外城建設,現由我再次向大家傳遞幸福城外城計劃的核心要點。”
“1.外城計劃的目的:經統計,目前即將遷徙至幸福城的流民數量已達76萬人,且日均新增1.2萬人,增長趨勢持續。根據超算系統測算,最終預計將有117萬流民納入幸福城居民范疇。該規模已遠超緩沖區承載上限,為保障流民安置工作有序開展,現決定立即啟動外城計劃,確保相關人員得到妥善處置。”
“2.外城計劃為什么需要檢查官參與:本次外城計劃系由丁站長向高層專項申請啟動,是檢驗檢查官隊伍實戰能力的重要契機。項目若能順利實施,將打破檢查站現有活動范圍局限,為后續建設各級衛星城檢查站奠定基礎,進而推動檢查官隊伍規模擴充至200人。新增50個編制名額,將按照規定從現有檢查官子嗣中擇優遞補,以保障隊伍建設的延續性與穩定性。”
“3.外城計劃對于幸福城的意義:外城計劃的推進,是幸福城優化空間布局、提升承載能力的關鍵舉措。通過有序安置新增居民,可有效緩解現有城區資源緊張局面.”
“4.外城計劃對于周邊的影響:將形成以幸福城為中心的輻射圈,帶動周邊廢棄區域的資源再利用,同時通過衛星城的防御體系,進一步壓縮感染體的活動空間,降低對主城的威脅”
“5.外城計劃的核心難點:物資調配與運輸安全、流民安置后的治安管理、不同衛星城間的資源平衡、突發感染體襲擊的應急響應.”
“6.外城計劃的參與方:以檢查站為主導.”
“7.外城計劃的階段劃分:”
“.”
簡簡單單的包干計劃,落到實處,就會變成冗長的各項規章制度。
以整體的角度來衡量,程野提供的所有計劃細節,約莫只占完整方案的15%。
剩下的85%,全是幸福城與檢查站的決策人員,在這四天里晝夜趕工補足的。
其中不僅涉及全方位的獎懲機制,更勾勒出了檢查站未來的發展路徑。
哈林逐條念誦,聲音在會場里回蕩,程野不僅沒有覺得枯燥,反而時不時頷首點頭表示肯定。
因為他明白,現在的這些可不是用來糊弄領導,糊弄民眾的廢話文學。
而是接下來馬上就要落地執行的行動指南,每一條都關系到上百萬人的生存,容不得半點虛浮。
其中最讓他注意的兩點,分別是第17條,以及第32條,幾乎直接決定了承包邏輯。
17條是關于衛星城建設中的人員歸屬,檢查站給出的答案是“招募制”。
這意味著檢查官不能被動等待分配,必須親自走進流民隊伍,用自己的建設理念、規劃藍圖去吸引遷徙者加入。
當然,為保障基礎運轉,所有獲得包干資格的檢查官會先得到200人的初始名額,這些人是從緩沖區內精挑細選的,大多是有膽量、愿闖蕩的青壯年,自帶一股“向外開拓”的沖勁。
但后續人員擴充,就全憑檢查官的號召力:是能靠愿景凝聚人心,還是能靠實績贏得信任,直接決定了衛星城的發展速度和人口規模。
32條是有關建設過程中的資源分配,資源分配果然沒走平均主義的老路,而是采用了一套精巧的平衡兌換制:
核心指標是‘安置人數’。
每成功安置一名流民,承包組就能獲得相應點數,點數可直接兌換建設物資、生產資料、甚至是額外的營養漿和防御設施、武器裝備等。
關鍵變量是‘民眾滿意度系數’。
檢查站會安排暗線調查,若檢查官為刷點數盲目擴招,卻忽視流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住所、食物、安全),滿意度暴跌,系數最低會降至0.5,最終到手的實際資源會大打折扣。
而低于0.5,檢查站就會啟動淘汰機制,將該檢查官淘汰,并做出期數資歷降低、封鎖資歷累積等懲罰,從而確保不會有人為了功績亂來。
若人數不多但安置質量高,例如秩序穩定、建設進度良好,系數可升至1.5甚至更高。
最終形成小規模高質量→高系數→多資源→穩步擴張的良性循環。
與人員機制對應,每個承包組會獲得100點基礎點數。
雖然現在還不清楚具體能兌換多少物資,但應該足以支撐五百人的初期需求。
“這些細節,應該要等到獲得包干資格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