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冰資源搬運完畢,火種星真正的擁有了“海洋”。
在太空俯瞰,這顆人造行星不再是單調的巖褐色,而像是鑲嵌著一塊巨大、極致的藍寶石。
海洋的顏色經過精準調控,呈現出比地球海洋更純凈的蔚藍,這是因其水體初始純凈度極高,且藻類種群經過優化,折射出近乎透明的青藍色調。
蜿蜒柔和的灣區,氣勢恢宏的陡峭懸崖,巨大的人工環礁
在城市ai的計算下,沿途的海岸線亦顯得極為錯落有致。
再接著便是打造火種星的“大氣層”。
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遠比建設山川河流更為宏大、精細且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分為多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大氣層的初始奠基。
如果是一顆自然行星的話,演化出大氣層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年。
但火種星的地核可以操縱的。
在城市ai的操作下,地核再度升溫,開始誘使人工形成的火山噴發。這些火山如同一個個巨大的“香檳瓶塞”,將地幔層中剛剛積攢起來的巨量氣體猛烈地噴發到空中。
與此同時,海水亦因為行星內部傳來的高溫開始蒸發分解。
隨著時間推移,火種星表面最終形成一層稀薄但覆蓋面極廣的初始大氣,并慢慢產生溫室效應。
第二階段則是引入外源氣體,加強溫室效應。
為此圣啟號需要啟動引力裝置,捕捉并搬運富含各類氣體的彗星和小行星,讓其以恰到好處的角度和力度撞擊火種星表面。撞擊帶來的巨大能量會瞬間汽化冰體,釋放出大量的水蒸氣、氨氣和甲烷,以便充實大氣成分。
第三階段則是在大氣中投入大量的微生物,使其進行消耗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形成氧氣。
第四階段則是逐步操作地核,產生一個包裹整個火種星的自然磁場,防止大氣層被太空中的高速粒子流一點點剝離吹走。
在城市ai的協調下,火種星大氣層的建設工作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看著這一幕,康斯坦丁不由得發出了感慨。
“哪怕是人造行星,也需要打造出完全類似蔚瀾星的環境才能存活我們人類還真是脆弱的生物。”
楚山河笑著搖了搖頭。
“我們很脆弱,可我們也同樣堅韌強大。”
緊隨其后的,則是給這顆人造行星安裝上行星發動機。
這樣一來,火種星便具有了自主航行的能力。
現在,圣啟號已經打造出了六臺6級行星發動機。
它們的選址經過精密計算,均勻分布在行星的地核和地幔交界處。
這個位置既能直接作用于行星的地核,獲得最高的推進效率,又能將巨大的推力通過堅固的地幔骨架均勻分散到整個星球結構,避免地殼因局部應力而崩潰。
從外觀上看,行星發動機整體形態像一個從行星地殼中破土而出的巨型金屬山脈。
其基座與大陸板塊直接熔合,主體結構深入地下,連接至行星的強化地幔骨架。可見部分是一個超級巨大的暗色金屬圓臺底座,頂部是深不見底的噴射口。
它的表面覆蓋著巨大的輻射散熱板,如同巨龍的鱗片。基座周圍是縱橫交錯的超級結構,包括能量傳輸塔、冷卻液管道和維修通道入口。
在諸多工兵型移動城市的協作下,六臺行星發動機就此安裝完畢。
火種星的建設就此大功告成。
未來的時間里,人類方將通過各種手段源源不斷地將3億人輸送到這顆人造行星上。
但為了安置好這3億人口,火種星需要進行規模浩大的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