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世元眼睛微瞇,似是心有計較,話語之中更是頗有遺憾,這般“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辦法,他平時是絕對不會用的,“愛兵如子”這句話,在冀洲軍營中,可不是一句空話,至少他表面上做得很好。
但楊毅以一敵五,先后殺退三名武學大師的身手,的確嚇到他了,若是讓楊毅近身,他自覺是性命不保,想到這里,龐世元不由揮了揮手,讓中軍本陣向后退了兩百步,令得后軍壓了上去。
足足五萬人的大軍,在杏山之下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長龍,放眼望去“烏央烏央”的一片,全是“冀洲軍”的人影。
“冀洲軍”的本陣前軍忽然左右一分,原先的弓弩大隊按照固有的路線自兩側繞后,將另一股兵力讓了出來,僅憑他們這井然有序的后撤分兵,便知道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強軍,并非什么臨時組建的“烏合之眾”。
這股兵力人數不多,只有三千人左右,但皆是高大魁梧的漢子,瞧著面目似有蠻族的影子,疑似是與蠻疆地域混血的大乾人。
實際上大乾王朝雖然排斥異族,但王朝本身對大乾人并沒有明確的血統歧視,在北疆地域也有許多“雜戎”以大乾人的身份安居樂業,只有少數地區因為遭受了戎狄戰禍而遷怒于有戎狄血統的人。
但是在冀洲治下,類似的“雜蠻”卻并沒有遭受異樣的待遇,龐家經營“冀川西嶺”數百年,可以說是土皇帝一樣的存在,在他們家族的治令之下,甚至隔絕了許多來自大乾王朝中關于異族的排斥目光。
這些擁有蠻族血統的大乾人,天生就擁有更強壯的體魄,運動方面也更加擅長,只是在學習文字、藝術方面沒有特長,而且頭腦單純,可以說是戰士的最優選擇。
當然,“蠻族”血統并非沒有缺陷,他們難以操控“虎梟”,無法成為冀川騎兵,也是其中之一,由此,“飛虎軍”為他們貼身打造了一襲“鐵甲”,號稱“鐵甲戰兵”。
這副厚重的“鐵甲”比起“天工司”出品的“連攜戰甲”自然差了很多,但足夠結實,能夠抵御強大的沖擊和鋒矢。
三千“鐵甲兵”皆是步卒,腳上蹬著一雙皮實的靴子,直到膝蓋位置,上面有零星的護片,防御著箭矢對關鍵部位的襲擊,但又不妨礙行動。
身上的披掛并非是一體式的,由裙甲、胸甲、肩甲、面甲,四部分組成,如此一來就顯得特別沉重,連移動起來都不是很方便,更別提使用威力強大但十分沉重的大型武器。
所以“鐵甲兵”用得武器很有特色,只是兩條鎖鏈,楊毅初瞧時,還以為是一對“鐐銬”,實際上類似“流星錘”一樣的兵器,但是可以拆分開來纏在手腕上,鎖鏈另一頭則是一顆拳頭大小的實心鐵球,隨手一揮,便能在近身處砸出一個大坑來,威力不可小覷。
關鍵是為了克制騎兵,這兩條鏈球還可以扣在一起,變作一條投擲出去,如同絆馬索一般對騎兵沖鋒形成干擾攻擊。
可以說“鐵甲兵”充分發揮出了“雜蠻”的優勢,同時補足了一部分短板,除了速度之外,在正面戰場上很難碰到敵手,歷來都是龐世元當做“殺手锏”一樣的底牌,沒想到只是與楊毅所率領的“火鳳軍”初次見面,就被逼得使出來。
距離“鐵甲兵”不過三十步距離,眼見就要沖到這些人形堡壘的臉上去時,卻見那些最前排的“鐵甲兵”熟練的將鏈錘互相一扣,然后甩動起來,積累一定勢能,便往馬足方向扔過去。
這東西只要一纏住馬足,便會立即引起連鎖反應,在慣性使然下,戰馬必然倒地,還會拖累后續的沖鋒部隊一起遭殃,而“鐵甲兵”固然會受到猛烈的沖擊,但是憑借厚實的盔甲,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
楊毅只是瞧了一眼,便已經將“鐵甲兵”的戰術了然于胸,就在對方擲出“鏈錘”之際,楊毅忽然打了唿哨,手中“丈二明陽槊”往左引,張奎自然而然的向右偏移,鋒矢陣變作大雁陣,一隊騎兵變作兩隊左右分開。
如此一來大部分“鏈錘”都扔了個空,楊毅變陣的速度極快,在這種高速沖鋒狀態下變陣迂回,有種跳到了半空中忽然無視物理定律左右橫移的詭異感覺,但看在衛子旭與龐世元這些擅長兵略的人眼里,無不是倒吸一口涼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