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七人武功憑高,烏孫也不得不掂量一下。
樓緩帶人走了,將鄯柔與樓蘭王放在大帳,他十分放心,點穴、解穴都需要相當的功夫,百族之中還無人可以解開他的點穴。
一切正按著樓緩計劃的那樣在發生。
烏孫大軍步步進擊,百族聯軍節節敗退。
正值此時,遠處又有一軍出現,遙望之下是烏孫的旗幟。
頓時,百族聯心士氣大挫。
只見!
從那旗幟下分出一軍,人數不多約有兩千人左右,朝著百族聯軍右翼疾馳。
留下的人馬卻是朝著烏孫本陣而去。
但聞,烽火連城軍發出一陣歡呼!
跟著,烽火連城軍整個氣勢一變,改守為攻,竟然在絕對劣勢之下,朝著烏孫發起了反攻。
大戰至此時,烏孫對于烽火連城軍的打法,也算是有些熟習了,也找到了應對之法。
因為,在烽火連城的打法中,陣勢雖說玄妙,但說到底也不過是兵種的一種應用之法。
遠攻有夏雨軍,中距離有秋殺軍。
近戰只有城壁軍一軍,卻是偏向于守勢。
其余,夏雨、秋殺兩軍,都是依靠著城壁軍的防守進行防守反擊。
如果不進攻,又何來的防守反擊。
烏孫的應對之法,說來也不值錢,便是不離不棄,采用最簡單,也是最普通的步攻之法。
貼膏藥!
所謂貼膏藥,是在戰場中一種常用之法,主要針對的就是對方精銳。
以長兵器相隔,輪流換使,你進我退,你退我貼。
弓箭覆蓋不停,卻是不密不急,就是讓敵方沒有空隙出手。
一句話,不求殲敵,就是不讓敵之精銳發揮所長。
說白了就是消耗,生生的將你烽火連城給耗在這里,讓你無法寸移。
原本十分有用的方法,卻是在突然間失效。
一排標槍飛射,烏孫軍照常舉盾后撤。
烽火連城軍一反常態,城壁軍突然張開盾牌,就在烏孫軍短暫后退之機,一群長槍戰士殺出。
前排突進,后排踩著前排的肩膀躍起。
第三排更高,卻是在落下時,又被第一排給接住。
第二排突進!
如同帶著尖刺的滾筒一般,朝著烏孫戰士就碾壓過去。
長槍排陣,一浪高過一浪,突進不斷。
若是想以弓弩拒之,馬上就有夏雨軍的援護到場。
若要以騎兵沖之,又有秋殺軍相護。
同時,城壁軍穿插于槍浪之中,一守一攻之間行運流水,四門斗陣發揮出原本該有的威力!
而原因只能有一個。
冬寂軍歸建!
一陣猛攻,打得烏孫左翼是潰不成軍,烏孫中軍不得不向其靠攏。
如此一來,百族聯軍中間壓力驟然變小,已然傷亡過半的商軍在耿家六雄的帶領下,又是對烏孫中軍發起一波攻勢。
百族敗亡頹勢霎時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