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延軍擔任了紡織廠的名譽顧問,表現的相當突出。
和安縣紡織廠以前有兩千六百多名紡織工人,他作為她們的老廠長,不能眼看著她們的生活陷于窘困之中。
遲延軍召開現場辦公會議,土地、工商、稅務、環保、消防部門都到場。工業局、輕工局的同志們也到現場。
土地評估、審批,以及各種證都沒有問題了。
紡織廠的建設速度很快,一邊蓋廠房、一邊進設備和原材料。
招工培訓也是一氣呵成。
兩萬平方米的廠房,不到九個月就建成交工。
三個月后,各個功能區的建筑完成。
原料車間、準備車間、織造車間、印染車間、整理車間,設備安裝調試完畢。
一千八百名紡織職工上崗就業了。
二十多輛大巴車每天在紡織廠到縣城的公路上往返,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山杏,謝謝你啊!”
已經快要成了老太太的李衛紅和張琴、任敏她們,沒想到自己還會有機會再一次穿上紡織女工的服裝。
她們已經不能再當車間工人了,眼神不行了,手腳也不利索了,動作跟不上了,身體也夠吊嗆了。
她們現在做的是工廠后勤、倉庫,這些職能部門的工作。
干一天是一天,她們就喜歡在紡織廠待著,聽紡織機紡線織布的聲音。
聲音里有她們的青春。她們喜歡紡織廠的環境。
趙山杏笑瞇瞇,她為自己能夠幫到老姐妹們一把,感到驕傲。雖然她沒有干什么活兒。
“有什么好謝的,你們到紡織廠來上班,是幫我掙錢呢,我應該謝謝你們。”
李衛紅和張琴、任敏都笑呵呵:“我們不用你謝!我們得謝謝你。
我們想幫著別人掙錢,人家還不稀用我們這些老太太呢!”
李衛紅和張琴、任敏她們不但自己到紡織廠來上班了,她們的子女也都到紡織廠來工作了。
家里窘迫的困境過去了,人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
以前一家人在一起,愁眉苦臉的,像是要開訴苦大會似的。現在可不是那樣了。
趙山杏的師傅李大姐,沒有到紡織廠來工作。她歲數大了,六十多了。再到紡織廠來混就不太合適了。
不過,她也經常坐著紡織廠的通勤車,到紡織廠來回憶過去。
她的兩個兒子和兒媳婦都在紡織廠上班。
每個月開餉的日子,她們一家人就會在一起,好好的大吃一頓。憶往昔、看今朝、此起彼伏。
趙山杏的紡織廠正式投產了,趙振德那邊的繅絲廠已經見著回頭錢了。
繅絲廠收購回來的大繭,繅出來的絲不算,那個東西還需要進一步深加工。
等到絲綢紡織廠建好投產以后才行。
繅絲廠見到的回頭錢是賣蠶蛹。
以前的繅絲廠,在繅絲的時候,被熱水煮過的大繭,里面的蠶蛹嘎了,賣不上價錢。
繅絲廠只是單純的依靠繅出來的絲賺錢。
趙振德的繅絲廠采用了新的工藝,大繭繅絲以后,蠶蛹還是活的。這個就值錢了。
賣蠶蛹不比繅絲賺的錢少。
在十年八年以后,賣蠶蛹甚至比繅絲還賺錢。一斤蠶蛹幾十塊錢。
賣蠶蛹賺錢,賣蠶蛾也賺錢。
一只蠶吐一根絲,結成一個大繭。
大繭收購回來以后,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只需要幾天到十幾天的時間,大繭里面的蠶蛹就會化蝶,變成蠶蛾。蠶蛾很貴的。
蠶蛾的營養價值高,還很好吃。特別是雌蛾,有籽。“嘎吱、嘎吱”可香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