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大,不過具體用藥還需要我診斷結束之后才能確定。”方別回道。
住院醫師接著說道:“院長就是院長,只是看了一眼就有把握。”
方別倒是沒有理會這句馬屁,他這些天升任副院長,也不是第一次聽人拍馬屁了。
接著他走到病人的床前,伸出手指搭在病人的寸關尺處,開始切脈。
切脈的同時,方別也開始了問診,雖說病歷上都記錄有病人的信息,但方別一向嚴謹,面對患者需做到準確無誤。
“現在感覺則怎么樣?”
那患者聽著方別的詢問,連忙用手指了指肚子。
“這一圈現在疼得要命。”
方別看了一眼病人指的的位置大概就是右下腹以及肚臍周圍那一圈。
方別伸出另一只手按了按,患者右下腹肌肉緊繃,偏硬。
“還有別的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沒有?”
患者接著回道:“我現在除了肚子,還感覺頭暈頭痛,惡心想吐,小便顏色偏紅,已經兩天沒有上大號了。”
患者被醫生問過了不止一次,這會兒倒是不用方別多問,便把自己能想起來的信息全告訴了方別。
“張嘴,我看看舌頭。”
患者張開嘴,方別看了看,舌苔微黃膩。
這時候,切脈也有了結果,脈象弦數。
從方別現在收集到的信息來看,之前的診斷沒錯,患者的確是闌尾炎發作。
闌尾炎,發病率位居外科急腹癥之首,任何年齡均會發病,但大多常見于青壯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在中醫上稱作腸癰,首載于《黃帝內經》:“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
漢代《金匱要略》確立辨證綱領,其原文表述:“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
從中醫辯證上來講,一般分為三種,瘀滯型,濕熱型,熱毒型。
分別對應現代醫學中的單純性闌尾炎,化膿性闌尾炎,穿孔性闌尾炎。
患者舌苔黃膩提示體內存在濕熱,脈弦數則代表著熱瘀交爭,再結合便秘與點壓疼。
都不用多思考,很簡單就能確定患者是濕熱型的腸癰。
辯證清晰,方別很快就有了治療的思路。
以患者目前的情況,以清熱解毒,泄熱逐瘀最為合適。
“處方箋給我。”方別吩咐了一句的同時,把別在胸前的鋼筆取下。
那住院醫師連忙點頭,給方別遞過來空白的處方箋。
病房里沒有辦公桌,方別把處方箋摁在墻上,便寫了起來。
金銀花,牡丹皮,瓜蔞仁各20克。
大黃,芒硝(兌服),連翹,赤芍各15克。
桃仁,云木香,黃柏,青皮,陳皮各10克。
甘草5克。
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大黃瀉下攻積,逐瘀通經,芒硝軟堅瀉下,協同大黃通腑,牡丹皮涼血活血,消癰散結,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木香與青陳皮行氣止痛,防止寒涼藥傷胃。
方別撕下處方箋,想了想,又再開了一副香連六君湯調。
兩方同時遞給了那名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