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患者中陽不能內守,元氣外越的診斷前提,再綜合觀察患者面色,眼神,舌色等,患者現在已經出現體功不足的虛像,體功代表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機能,其是中醫理論中的陽氣和元氣,虛像具體來說就是患者神色衰敗,舌脈虛衰,這兩點剛才師父已經解釋過了我就不再贅述,現在我們考慮如何用藥便是。”
中陽不能內守,元氣外越,現在當務之急便是扶其中陽,收納元氣,讓元氣不再外越。
中醫認為,中焦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陰陽升降之樞紐。若中焦陽氣不足,如飲食生冷、久病傷脾等,會導致虛寒內生,表現為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淡苔白等癥。
根據這個病機,那么咱們就很好選取藥方,就比如理中湯,通過溫補脾胃陽氣,恢復中焦功能,達到散寒止痛、固攝止瀉的效果,是溫中散寒的代表方劑。”
方別筆寫起了藥方:
潞黨參10克,白術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砂仁6g,法夏9g,茯苓15g。
“干姜溫中散寒,直補火陽干姜性辛熱,專入脾胃,能起到溫中焦之陽的功效,驅散內生寒邪,也是治療中焦虛寒的關鍵。寒邪得散,則脘腹冷痛、畏寒等癥自減。
白術健脾燥濕,固護中州白術甘溫苦燥,既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來健脾以助陽,又能燥濕利水,中焦虛寒易生濕邪,濕去則陽氣易復,防止濕邪阻礙陽氣運行,這也就是脾喜燥惡濕的特性。
炙甘草調和諸藥,辛甘化陽炙甘草甘溫,一方面調和干姜的辛熱與黨參、白術的甘補,使藥性平和,另一方面,與黨參、白術配伍,增強補中益氣的功效,與干姜配伍,則是因為辛甘化陽,辛味藥助陽散寒,甘味藥補氣緩急,進一步激發陽氣生成,陽氣化行,就不必擔憂寒邪不散。
四味組合,功能扶中陽、固元氣、健脾胃、除虛寒。”
方別說罷,已經寫好了藥方,放下筆又接著說道:
“方中增味砂仁,其性溫芳香,既能助脾胃運化,增強白術,黨參的健脾之力,又能納氣歸腎,中焦陽氣與腎陽是先天之本,相互依存,砂仁可防止陽氣隨氣機上浮而外散,幫助元氣內斂,固護根本。
茯苓甘淡性平,能健脾燥濕,輔助白術清除中焦濕邪,濕邪是中陽不足的常見產物,濕去則陽氣更易舒展,同時淡滲利水,使濕邪從下焦排出,避免濕阻氣機。
法半夏辛溫,能溫健脾胃,有助干姜散寒,又能降逆止嘔,中焦虛寒常伴胃氣上逆,容易出現如嘔吐,脘腹脹滿等癥狀,法半夏可降胃氣,使脾胃升降功能恢復,脾升胃降正常,則陽氣運行無阻。
用一句話來總結脾胃陽氣得復,患者身上諸證自解。”
給樂瑾三人講解完了用藥思路,方別便一把扯下方劑遞給了患者父親。
“去藥房拿藥,一劑藥明日再來復診。”
患者父親接過藥方,朝著方別和蕭老好一通感謝。
雖然藥還沒拿,也沒喝進他兒子的肚子里。
但方別和蕭老剛才把他兒子的病情逐一分析了下來。
就連前醫誤診的原因,病情為什么加重的原因都解釋清楚,就連他這個外行都能聽懂大半。
甚至于最后的用藥思路他也是聽懂了許多。
這讓他對這次的藥信心倍增。
患者扶著自己兒子離開了診室。
蕭老也沒多待太久,一是他自身也有別的事情要辦,二是方別那本手稿還未完成,他不想耽擱方別的進度。
所以也就十多分鐘之后,蕭老便起身離去,方別一路把蕭老送下門診樓,等著汽車駛出醫院之后,方別也動身重新回到了診室。
今天倒是和平日有些不一樣,病情復雜的患者多出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