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面患者接受了中醫治療,在省內輾轉好幾個城市,用了兩百劑以上的藥。
方別翻看了一陣,里面多用八正散、連翹敗毒散、涼膈散等苦寒峻猛之藥,甚至合用增液湯。
這顯然是未考慮濕熱雖存,但正氣已傷這一點。
苦寒藥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久損不復,從熱淋(包括現代醫學的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轉為勞淋(慢性、虛損性淋證)。
有了判斷,方別便接著問道:“現在除了小便不利,尿道灼痛之外,身體還有哪些地方不舒服?”
患者答道:“這幾天剛到燕京城,感染了風寒,全身起雞皮疙瘩,怕冷,尿道灼痛,肚子里也一直反酸,吃東西都沒胃口,另外我這個月的例假也一直沒來,不知道道是不是跟我這病有關。”
方別點頭,這時切脈也有了結果,脈象浮細無力。
從患者身上的癥狀來分析,食少化艱、腹脹泛酸提示胃陽不足,腐熟無力。
面色萎黃、身瘦則是代表脾陽虛弱,氣血生化不足。
月事衍期是脾胃虛弱,氣血虧虛,沖任失養的結果。
脈浮細無力則是提示陽氣虛,鼓動無力。
以上癥狀總結下來就是中陽虧虛。
而患者尿道灼痛,則是濕熱未清,下注膀胱,灼傷尿道。
外感風寒,由新邪誘發全身起雞皮疙瘩、畏寒,這也在提示著患者體內衛陽被遏。
此時患者病機已不是單純濕熱,而是正虛,中陽不足為本,濕熱殘留、外感風寒為標。
所謂中陽,便是脾胃之焦。
脾胃乃后天之本,為人身氣化升降中樞。
脾胃陽氣受損,會導致三焦氣化乖亂,上焦肺失通調、中焦脾失運化、下焦腎失溫化,濕熱無法排出,病情纏綿。
這種情況,要是再用苦寒藥,會進一步損傷陽氣,加重病情。
這也是患者初服見效,繼服增重的關鍵。
中醫治療強調動態辨證,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法,而非一方到底。
此時用藥當以宣肺散寒解表,溫化中陽救前醫之誤,再輔以養陰通淋。
這其中的道理說起來簡單,但關鍵在于靈活應用,許多大夫只知墨守成規,缺乏變通,單是能做到這一點,就足以是一道天塹。
有了思路,方別便提筆寫起了藥方。
麻黃,桔梗,肉桂,豬苓,澤瀉各10克。
茯苓,川牛膝各30克。
乳香3克,甘草梢3克。
杏仁12克,阿膠20克(化入),滑石18克,3劑。
方中麻黃辛溫解表,散風寒,杏仁降氣,桔梗宣肺,二者合用恢復肺的通調水道的功能,正所謂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得宣,能助下焦濕熱排出。
肉桂辛甘大熱,溫補腎陽、溫運脾陽,糾正長期苦寒藥對中陽的損傷,改善脾胃運化,同時溫化水濕,助濕熱化解,濕得溫則化。
阿膠、滑石、茯苓、豬苓、澤瀉乃是仲景方中的豬苓湯,有著利水滲濕、養陰清熱的功效,針對濕熱殘留但已傷的情況,既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清利濕熱、通淋止痛,又用阿膠滋陰,避免利水傷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