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六十年代中期。
其指的是沒有固定編制,經基層政府批準指派的有一定醫療知識和能力的醫護人員,受鄉鎮衛生院管轄和指導。
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亦農亦醫,農忙時務農,農閑時行醫,或是白天務農,晚上送醫送藥。
在那個年代,國家貧窮,醫療建設落后,專科醫生緊缺。
貧窮落后的年代,生病的人也尤多,一時之間又培養不出專業的大夫,這些經過培訓略懂醫療的赤腳醫生就應運而生。
赤腳醫生醫術有限,病理知識較低,大病重病治不了,只能應對一些頭疼腦熱之類的小病。
雖說只是小病,但能解決問題,也是極大的方便了基層群眾。
尤其是從時間,交通,費用這幾點上,赤腳醫生帶來的便利性是大醫院遠遠比不上的。
因此,赤腳醫生在基層相當受群眾尊重。
但鄉村條件與城市差別巨大,在鄉村行醫尤為艱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首先赤腳醫生并沒有固定的薪資,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隊的一些補貼,又或者直接用工分計算。
簡單的收入,并不能解決赤腳醫生們的生活問題,所以,白天還得赤著腳在田間地頭勞作,到了晚上才能給群眾治病,又或者挑燈自學醫學知識。
在方別穿越前那個年代,赤腳醫生已經漸漸退出了大眾視野,但他們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這個名字......”錢委員目露思索,最后拍案道:“貼切!當年在速去,咱們得衛生員不就是背著藥箱,打著赤腳跑遍山溝溝。”
手稿已經交給錢委員,接下來的事情就用不著方別操心了。
無論是負責審稿的小組,還是刊印的印刷廠,錢委員早就已經安排好了。
用不了多久,《赤腳醫生手冊》這本書就將面世。
比起上一世,提早了許多年,能起到的作用也將更大。
錢委員給方別不止一次的強調了要給他請功。
方別對此并沒太過于激動,這本書真正給方別帶來的遠遠不是來自官方層面的功勞,而是源自于那數億基層群眾的感激。
并沒有在部里久待,方別開著車回到了醫院。
到了診室,只有樂瑾一人。
“姐夫,事辦完了?這么快就回來了?”
“嗯,辦完了,在那邊沒別的事,就回來了。”方別點點頭,“周守誠和鄭敏還沒回來么?”
“還沒呢,第一次見家長,還不得多聊上幾句啊。”樂瑾說著給方別泡了一杯茶。
“正好我手上的工作也忙完了,他們要是下午回不來,咱們也能應付的過來。”方別吹了吹飄在水面的茶葉,淺淺喝上一口。
這些天方別忙著赤腳醫生手冊這本書,雖然也在上班,但接診的患者并不多,都是些樂瑾他們處理不了的患者。
樂瑾也看過幾次方別的筆記本,語氣有些驚訝:“姐夫,你這速度真是沒得說,我還以為那種級別的教材起碼得籌備個一兩年。”
方別笑著搖頭,雖然他做了許多改動,但原本就有雛形,再怎么說也用不了那么長的時間。
“現在的情況,可等不起一兩年,現在基層一個公社未必都能有個大夫,早一天推廣,就能多救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