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亦想親眼見見這位才華橫溢的棟梁之才。”
劉三吾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那就這么定了!”
“一言為定!”
黃子澄與孔訥頷首同意。
告別了黃子澄和孔訥,劉三吾沉思片刻,便離開了國子監,徑直前往朱小寶的府邸。
午后的陽光溫暖宜人。
朱小寶正躺在院中的搖椅上,手里捧著一本《資治通鑒》,看得津津有味。
過去他并不熱衷于閱讀史書,但在這個單調乏味的古代,他卻發現自己越來越沉迷于《資治通鑒》和《史記》。
“爺,劉夫子來了。”
馬三寶前來稟報。
朱小寶點頭示意。
“哦,請劉夫子進來。”
不久,劉三吾便步入了院落。
朱小寶也迅速起身,隨手將《資治通鑒》放置在了石桌上。
“劉夫子……”
朱小寶依舊恭敬地抱拳行禮,他始終視劉三吾為真正的文人,與孔訥那類士大夫截然不同!
劉三吾面帶微笑。
“不必多禮。”
“先生找我有事?”
朱小寶好奇地詢問道。
劉三吾點頭。
“還記得《道德經》中關于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那段話嗎?”
朱小寶點頭表示記得。
劉三吾笑瞇瞇地說道。
“老夫將老子無為而治的理念重新梳理了一番,許多以前難以理解的地方,現在都變得清晰了。”
“現在,《道德經》已經被納入了科舉考試的課程,這個消息很快就會傳遍整個大明!”
“這樣的喜事,老夫自然要來與你分享。”
朱小寶驚訝地看著劉三吾,說道。
“夫子您近來都在忙于譯注《道德經》?”
劉三吾頷首。
“學術研究,必須時刻勤奮,不可有絲毫松懈。”
“此理論一公布,便引起轟動,學子們紛紛追隨,實乃我國文壇一大盛事!”
劉夫子確實是專心致志于學術研究的人。
朱小寶神情莊重,搖著頭說道。
“我不過是翻譯了《道德經》中的一小段,其余都是劉夫子的功勞,我怎能占了劉夫子的成果?”
劉三吾驚訝道。
“這理論的核心是你,老夫也只是幫忙翻譯了細節部分。”
朱小寶笑著推辭。
“劉夫子不必與我客套,這些聲譽與我而言并不重要,而且我確實感到受之有愧。”
劉三吾堅持道。
“不!這與你而言很重要!你也完全有資格接受!”
朱小寶有些無奈。
“這件事我們先不談了,劉夫子晚上留下來用餐如何?”
劉三吾這才想起要事,急忙回答道。
“今晚老夫在烏衣巷的酒館約了幾位朋友,想介紹給你認識。”
“啊?能不能不去?”
朱小寶詢問道。
劉三吾略顯為難。
“老夫已經提前告知他們了,要不……”
“老夫再重新安排時間?”
呃……
朱小寶無奈道。
“既然您都已經約好了,那我就去吧,也沒有什么不方便的。”
劉三吾聽后很是高興。
“那真是太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