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一生務農,還從未見過此等糧食,這究竟是何糧食?”
朱小寶解釋道。
“這是新作物,爺爺你未曾見過也屬正常。”
朱元璋點了點頭。
“新作物?”
“那這新作物從何而來?”
朱小寶答道。
“這是從海上得來的。”
朱元璋撇了撇嘴。
“那些個小國和海外蠻夷,他們懂得什么是糧食作物嗎?”
“你怕不是被騙了吧!”
老爺子的語氣中,透露著對那些小國的輕蔑與不屑。
朱小寶笑著解釋道。
“這可是珍貴之物,即使在冬季也能出結果實來,而且種植方便,產量頗豐。”
朱元璋搖了搖頭,將雙手負于身后,繼續觀察起其他蔬菜來。
“產量多少?”
他邊說,邊開始清理起幾株蔬菜旁的雜草來。
“三十石。”
朱小寶回答道。
朱元璋手上的動作一頓,但很快他便微笑著道。
“咱告訴你吧,普通的稻谷和麥子每畝產量大約三石,大約就是兩三百斤,你這直接翻了十倍,簡直就是夸大其詞,誰會信?”
“你若是說個具體些的數字,比如三石六,二石五,咱還能姑且一信……”
“算了!咱可沒功夫跟你瞎扯這個!”
“你這孩子,以后可別再提這種荒唐事了,傳出去非得讓人笑話不可!”
“我……”
我是說真的啊!
不過這東西還沒成熟,說出來也不見得會有人信!
特別是在糧食短缺、產量不高的時代,突然說產量翻了十倍,確實容易讓人覺得你在胡說。
呸!
我可沒胡說!
等這土豆成熟了,再說也不遲。
朱元璋背著手,與朱小寶離開了暖棚。
“對了,咱打算送幾個胡瓜給詹徽他們嘗嘗,也不能讓他們白忙活啊!”
朱小寶點了點頭。
“沒問題,我這就讓馬三寶去摘一些,給您帶回去……”
黃子澄的府邸。
近日,有許多儒生紛紛前往黃子澄的住所探望。
黃子澄抱恙的消息,在文人墨客中迅速傳播開來。
到了黃昏時分,齊泰與孔訥、胡天干、騰鈺、梁茂學等學者才紛紛離開。
“胡兄、騰兄、梁兄,書法集會即將舉行,期待三位書法大家的光臨!”
胡、騰、梁與解縉并稱為洪武初期的四大書法家。
但解縉向來獨來獨往,加之他目前不在京城,因此今年初冬的書法集會,便由這三位學者來主持。
民眾對三位學者的書法作品頗為青睞,每到初冬時節,這些作品都能賣出個好價錢來。
至于孔訥和齊泰等人,他們也希望能從中分得一杯羹。
由于翰林清貴們賺錢的機會不多,因此,他們對這次書法集會都極為看重。
“當然!當然!”
他們相互之間都心知肚明,紛紛點頭示意。
夜幕降臨。
朱元璋雙手負于身后,步入奉天殿,那里總是堆積著如山的奏疏。
他身后的錦衣衛提著小籃子,與他一同進入了奉天殿。
“把東西放下吧!”
朱元璋命令道。
不久前,朱元璋曾經語重心長地教誨過朱允炆。
自那以后,朱元璋對東宮的態度也逐漸轉冷。
朱允炆也變得更為乖巧,最近不僅在國子監勤奮學習,還與幾位夫子深入探討了學術。
若他因此意志消沉,朱元璋可能會更加失望,畢竟朱允炆還是他老朱家的后代。
朱元璋內心感到有些許愧疚,于是派人送去了兩只胡瓜,以此來彌補朱允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