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嘗試設立一個只負責監察吏治的衙門,用以監督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
這樣的構想,與后世的廉政公署相似。
朱元璋繼續追問道。
“這有必要嗎?”
朱小寶道。
“當然有,這樣才能對地方官員形成威懾啊!”
朱元璋閉目深思,朱小寶則謹慎地觀察著他,又補充道。
“不過,這還需要眾多重臣共同商討。”
朱元璋突然睜眼,大手按在桌上道。
“不錯!”
見狀,朱小寶很是高興。
但隨后,朱元璋的語氣卻帶了些許責備。
“但咱要問你,你所說的獨立于現有體制的衙門,是否意味著取代了都察院和三法司?”
“按照你的計劃,這個衙門是否還需要配備衛所兵,以執行逮捕任務?”
“常言道,宋朝因冗官而亡,你這樣的做法若實施,朝廷的官吏體系將會逐漸膨脹。”
“宋朝便是如此,遇到問題就增設衙門,樞密院取代兵部,三司分割財權,以至于兵部、戶部等各衙門養了一群閑人,最終導致了大宋的衰敗。”
“盡管宋朝經濟繁榮,但確實是冗官的問題,導致了它的衰亡。”
“你常言要汲取歷史教訓,可這責任推諉、養閑人的現象,你有思考過嗎?”
朱元璋平靜地看著朱小寶,隨口便將宋朝歷史與當前國政結合,分析得入木三分。
朱小寶驚訝地瞪大了雙眼。
“這個……”
他確實未曾深思。
正如他自己所想,許多事情看起來都挺好,甚至在后世,實踐后證明也是可行的。
但如果放在大明,卻可能與國家體制不相適應。
“咱皇帝鏟除貪官是好事,但并非所有問題都能簡單粗暴地解決。”
“貪污可以容忍,但絕不能損害百姓利益,實際上,你爺爺更傾向于使用能干的貪官。”
“什么?”
朱小寶困惑地撓了撓頭,疑惑地道。
“你不是最痛恨貪官嗎?”
朱元璋笑答。
“不,咱所指的貪官,是那些能辦事的貪官。”
“朝中有許多咱不愿親自處理的事,便可以交給這些人去做。”
“統治者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平衡這個朝廷,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清廉。”
“水至清則無魚,適度的渾濁,才能讓你更好地控制那些清廉的官員。”
朱小寶恍然大悟。
“確實,您說的在理!”
朱元璋沉聲道。
“大明的官位非常寶貴,不可隨意設置,咱必須要讓那些讀書人明白,成為官員是多么的不易。”
“咱國家嚴格控制科舉,考中選士的平均年齡都在三十歲以上,你說這是為何?”
“不經磨難,不歷世事,他們怎能理解百姓的疾苦,怎能明白大明官員的不易?”
“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珍惜!”
“官員,代表著權勢,居于高位,對普通百姓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存在。”
“而每跨越一層社會等級,都會令人越發的敬畏。”
“你仔細思考一下,咱這些話的最終意圖是什么?”</p>